名家-刻板新聞與瑣事新聞

題目中的兩個名詞都算是我的「發明」。關於「刻板新聞」,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名聞天下,各個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也都如法炮製,看一看這節目就可以知道了。

新聞編排數十年如一日

這類節目的內容和編排,數十年如一日ˍˍ先是有領導參加的重大活動,然後是取得的先進人物事例,再往後是文化體育新聞,最後纔是貪官礦難類負面新聞。如果有國際新聞,是在國內新聞全部播完之後。這種刻板編排,有時不惜違背新聞報導規律,比如某國發生地震且有重大傷亡,那麼節目開始會播出國家領導人致該國領導人的慰問電,而最後才播出有關地震的詳情。

這時因果關係已不重要,先後次序完全顛倒。如此刻板地編排,送一個「刻板新聞」的稱號正合適吧?不只電視新聞是這個樣子,報紙廣播等其他媒體報導新聞時也都是如此。頭條次條嚴格區分,孰先孰後馬虎不得,甚至連措辭也趨於大同。

瑣事新聞」的出現,則打破「刻板新聞」一統天下的局面,主要得益於近幾年中國的電視頻道越來越多,很多電視臺第一套節目照例播「刻板新聞」,其他頻道新聞就有一些變化,更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形式也變得多樣。當然,這類新聞主要是生活中五花八門的瑣事:流浪弱智兒被好心人收養;兒童不慎掉入深井衆人施救;老人子女衆多卻無人贍養;某農民發現一罕見動物不知其名……。

但這樣的新聞看得多了,也會感到厭倦,因爲這類節目除了中規中矩地宣傳一些社會公德和滿足獵奇心理之外,在進行深入的社會思考和理性的社會批評方面,幾乎無所作爲。更重要的是,媒體在報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非常積極主動,但遇到關係民生重大事件時卻有失語現象。

媒體汗顏不爲人民喉舌

像這樣只去粉飾太平、只歌功頌德,沒有膽量揭露問題,顯然偏離了媒體應該堅持的立場馬克思曾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無處不在的喉舌。」用這句話來衡量媒體,某些媒體顯然是不合格的,那些媒體工作者應該爲之汗顏。

然而,如果說「刻板新聞」的存在是由於媒體的弱智,「瑣事新聞」的存在是由於媒體的平庸,這樣也有失公允。因爲媒體也有自己的苦衷,它是戴着鐐銬舞者,它的能量才智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鍾沛璋先生曾任中國中宣部新聞局局長,他在《政治文明與新聞立法》一文中,談到起草《新聞法》的曲折歷程時,提到一位權威說:「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制定了一個《新聞法》,我們共產黨人仔細研究它的字句,抓它的辮子,鑽它的空子。現在我們當權,我看還是不要《新聞法》好,免得人家鑽我們空子。沒有法,我們主動,想怎樣控制就怎樣控制。」

中國現行的新聞管理體制,已經受到了影響,議論了20多年的《新聞法》遲遲沒有出臺,就是一個證明

儘管我們會抱怨:從「刻板新聞」前進到「瑣事新聞」,慢得像蝸牛爬。但對於媒體,我們已多了一份理解ˍˍ這也是一種無奈。

(作者爲大陸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