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孫站河考研政治衝刺背誦核心考點20講(1)

第一講  辯證唯物主義世界

衝刺要點歸納】

本講系統闡述了世界是什麼和怎樣的問題,系統地闡述了辯證論和唯物辯證法內容。本講是主客觀題的重點章節,在本講中,主觀題命制主要體現在唯物辯證法部分,且本講中的新增考點是和諧社會本質

一、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的發現爲標誌,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現在已經一百五十多年了,這期間,有對它的詛咒、反對和扼殺,也有對它的篡改、歪曲和修正,但工人階級卻在其政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勞動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克服困難險阻,百折不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並正在繼承和發展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

1.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第一,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點決定的。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它在廣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

第二,這是由無產階級的解放全人類,最後解放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三,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2.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質。

3.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

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二、物質世界的統一性

1、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

(1)恩格斯關於物質的概念。“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就明確了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關於具體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之間的概念之間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係

2、物質世界的運動及其存在形式

(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一般本質,它通過運動表現出來,人們通過認識物質的運動而認識物質本身。運動是標誌着宇宙間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哲學範疇。運動同物質一樣,具有最大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和承擔者,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在基礎。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其中,精神運動是人腦這種高度發展的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

唯心主義的錯誤在於脫離物質談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

形而上學的錯誤在於脫離了運動談物質,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或把運動只歸結爲機械運動一種形式。

(2)列寧指出:“世界上除了運動着的物質,什麼都沒有,而運動着的物質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之內才能發展運動”。

3、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也是統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社會的發展也是自然的歷史過程。由於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使得社會的物質性得到了正確和有力的證明,從而使得社會歷史現象得到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1)社會的物質性主要體現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於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活動。僅僅停留在意識或思想的範圍內,人類是無法獲取生活資料的。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着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無質量,生產關係是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物質關係。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從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三、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一)努力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1.人和自然的統一

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人與自然分化和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實踐促進了人類的產生,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化、對立。也只有實踐才能把人和自然統一起來,而且必須使人和自然協調統一起來。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危機問題,並不單純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係的嚴重破缺,實際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嚴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對人進行報復”以及“人類同自然的和解”問題。馬克思也認爲,應當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實踐的規律與人類不斷自覺遵循物質世界的規律是一致的。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

2.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

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消極後果。

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全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全球問題”的出現,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全球問題”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認識和實踐的複雜問題。解決“全球問題”有賴於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樹立全球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爲;要正確對待自然、社會的關係.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爲人類擺脫困境創造新的物質條件。如果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就需要變革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形式。

3、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統籌人和自然,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是以人爲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建設資源型、環境有好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奮鬥目標。解決材料中所反映的問題,必須做到:第一,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爲基本國策,落實“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一系列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第二,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第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爲主、綜合治理。第四,強化資源管理,實行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加強對各種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4、科學對待人生環境,促進人和自然和諧(思修第三章)

第一,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存關係;第二,科學地把握人對自然地改造活動;第三,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社會生活的實踐性

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的觀點“必然會導致唯物主義”。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後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終的科學說明。馬克思主義確認實踐是社會的本質,也就是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也就是把社會“當作實踐去理解”。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爲:

第一,實踐是社會關係形成的發源地。

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生產勞動、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四、唯物辯證法

(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節選)

1、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要求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

2、普遍聯繫的觀點及其方法論要求

唯物辯證法認爲,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事物之間及事物的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繫的觀點要求我們用整體的觀點認識事物,正確處理整體和部分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關係。

3、度的觀點及其方法論要求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掌握”適度”原則。

4、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學說及其方法論要求

對立統一學說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對立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鬥爭。鬥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辯證法要求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反對只講對立或只講同一的形而上學觀點。

矛盾辯證法的方法論要求是: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決不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5、現實性與可能性

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和可能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沒有現實就沒有可能,反過來,沒有可能就沒有新的現實。因此,把握這一對範疇的方法論意義,就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注意分析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應對不利情況的準備,爭取實現好的可能。

6、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係

第一,內涵。社會歷史趨向是指社會歷史規律的決定性;主體選擇是指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

第二,辯證關係。主體選擇是在既定的條件下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的方向、目標、方式的選擇。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是主體選擇的客觀前提,主體的利益和選擇是選擇的內在根據。主體的能動性就體現在選擇什麼和怎樣選擇之中。選擇的方向、目標和方式是否正確只能由實踐來決定。

(二)本部分新增考點

1、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原理認清和諧的本質和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們對事物發展的作用只有在兩者的結合中才能實現,矛盾推動事物發展是同一性和鬥爭性共同作用的結果。瞭解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對於我們自覺地利用矛盾的這兩種力量推動事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說明事物的發展不僅表現爲”相反相成”,而且表現爲”相輔相成”。

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着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和諧並不意味着矛盾的絕對同一。和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只有在矛盾雙方處於平衡、協調、合作的情況下,事物才展現出和諧狀態。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和諧的本質就在於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促成最有利於事物發展的狀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

2、內容與形式

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現的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內容與形式這對範疇時,既要重視內容,反對形式主義,又要善於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

【重點真題及主觀題】

1、(BDE,1999年理第17題)形而上學否定觀主張

A.事物的自身否定     B.外在力量對事物存在性的消滅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觀、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2、(C,2007年第2題)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吾不能,是誠不能也。爲長者折枝,語人曰吾不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這段話啓示我們,做事情要區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區別在於

A.人的主觀努力程度       B.對人是否有利C.現實中有無根據和條件 D.現實中的根據和條件是否充分

3、(ACD,2002年文第17題)從社會發展的主體選擇性的角度看,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原因在於

A.社會主義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歷史進程中沒有多種道路可供人們選擇

C.中國人民在國際交往中受到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啓示  D.中國共產黨對歷史必然性及本國國情的正確把握

E.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社會制度並決定社會發展方向

4、(DE,1992年文第20題)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主要含義是

A.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客體     B.實踐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C.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D.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

E.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5、(ABCD,2000年理第19題)社會的物質性表現爲

A.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B.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C.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着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   D.社會物質方式制約着精神生活過程

E.社會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過程

6、(B,1999年文第1題)主張”世界上除了運動着的物質之外,什麼也沒有”的觀點,屬於

A.否認意識存在的自然唯物主義

B.主張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

C.否認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唯心主義

D.把人的意識理解爲某種特殊的”精細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7. 春秋末,晉國知伯要去攻打仇由國,可是道路十分艱險,使軍隊沒法行軍。於是,知伯便生一計,他鑄造了一口貴重的大鐘,贈送給仇由國君。仇由國君非常歡喜,準備開闢道路,迎取這口大鐘。仇由國大臣赤章曼覺得贈鍾背後必藏有禍心,便向國君諫議說:”不能這樣做,要知道,贈送這樣貴重的禮物,是小國服侍大國的做法。現在大國反過來給小國送重禮,這是不懷好意的,大鐘的後邊,一定跟隨着侵略的軍隊。這口大鐘是萬萬接受不得的。”可是,仇由國君不肯聽取這個意見,最後還是接受了知伯送來的大鐘;赤章曼看到事情不妙,就駕着馬車飛快地跑到齊國去了。過了幾個月,知伯的軍隊沿着新開闢的道路,一舉滅掉了仇由國。爲了一鍾而亡國家,確實是因小失大。

請問:在上述故事中,仇由國國君與大臣赤章曼的思維方法有什麼不同?試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關原理分析說明?

.【答案要點】(1)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一個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都存在着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等作用.這就是事物的普遍聯繫。

(2)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聯繫是多種多樣的,有本質聯繫與非本質聯繫,內部聯繫與外部聯繫等等,對於事物中存在的普遍聯繫,我們要進行認真的分析。

(3)聯繫的觀點體現在思維領域就要求我們用聯繫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抓住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聯繫.並且要防止用簡單化的,孤立的觀點看待世界的做法。

從題意中看,仇由國大臣赤章曼與國君的思維方式的區別正在於用聯繫的觀點還是用孤立的觀點來看待晉國這一大國向仇由國這一小國贈送貴重禮物這一事件上.赤章曼用聯繫的觀點看待這件事情,認爲這件事極不正常,大國反過來給小國送重禮,這是不懷好意的,大鐘的後邊,一定跟隨着侵略的軍隊.這口大鐘是萬萬接受不得的.而國君只是孤立的來理解這件事物.所以認爲應該接受這件禮物.所以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與思考,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8.爲什麼說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案要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一切從本國實際出發,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場上體現了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走自己的路,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論原則上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又會產生新的主客觀矛盾,這就需要根據變化了的實際不斷髮展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使之具體化和深刻化。

無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還是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都意味着對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和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偏見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時意味着開拓創新。

(本文由跨考教育供稿,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