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戰地風光 建設與生態拔河

廈門最近的離島金門,在解除戰地任務後,公共建設思維產生劇變縣政府帶頭積極擺脫過往軍事基地印象,將國軍種植了數十年、具防風效益木麻黃行道樹砍除並改種木棉小葉欖仁。爲了脫離「戰地」印象,拓寬馬路刨除了原本堅固的RC車轍路面,改舖一般的柏油舖面,傳統民居除了在國家公園內妥予保存外,區外的聚落也逐一面臨拆除、改建命運

金門環島公路金門大橋等以「人」爲中心思惟的建設,已逐步侵入海岸沙灘、溼地,包括昔日浯江溪口紅樹林溼地,也因水頭商港拓建聯外道路闢建而遭砍除破壞。

金門,昔稱浯洲,其開發自唐代貞元十九年即設有牧馬場,明代因鹽務而政商雲集賢人輩出,鄭成功更將金門作爲反清復明的基地。而今許多古厝聚落不只是金門人移民南洋回饋家鄉的豐沛歷史資產,「浯洲」更是候鳥遷移的重要中繼站,每年的鸕鶿,及列入紅皮書之瀕危鳥類黑嘴鷗黃嘴天鵝水獺活化石「鱟」等,其過境之海岸溼地、內陸埤塘均是重要生態跳島。

然而,或許財政太富裕了,縣府似乎忘了島嶼生態與人文歷史纔是具競爭力、有持續性的資產。今日因闢海岸公路破壞了浯江溪口溼地,明日恐會面臨昔日被隔離的珍貴海岸沙丘在除雷後快速都市化商業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