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綁架國標,拉低牛奶質量?還能放心喝國產牛奶嗎?

本文系本站新聞本站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阮光鋒的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最近,一篇深扒我國乳業的文章在網絡上瘋傳,文章細數了國內兩家龍頭乳企“拉低國家標準”、“產品味道越來越淡”、“往牛奶裡添加化學物質”、“壓榨奶農”、“欺詐消費者“、“有毒素不安全”等罪狀。在乳協聲明的“神助攻”下,這篇文章火爆全網,大家的情緒也迅速被點燃,很多人跟我留言說不敢喝國產牛奶了。

網友的留言

質疑我國乳品質量低,希望我國乳品質量提升是每個消費者的心聲,我也非常希望和支持我國的乳業發展越來越好。

商業競爭這方面的,不做多說。但這篇文章中涉及食品加工、標準等方面的內容,很多跟事實不符合,很多說法對我國乳業實際情況也並不瞭解。如果全盤接收,只會加劇大家的恐慌,進一步削弱大家對我國牛奶的信心。

不少網友說再也不喝國產牛奶了。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今天我來跟大家聊聊那篇文章中的幾個問題吧。

01生乳標準低,是企業綁架了?

網文截圖

文章說,乳企在2010年我國修訂《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生乳》時,降低了對於原料奶的微生物指標(菌落總數)和蛋白質含量的要求,2010版生乳國標將蛋白質從≥2.95g/100g調整到≥2.8g/100g,將菌落總數從50萬調整到200萬。因此,導致“擠奶時相當於蒼蠅到處亂飛”、“中國牛奶倒退25年”、“中國生乳標準全球最差”等問題。

爲什麼會出現標準低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情況呢?真的是因爲企業綁架標準嗎?

其實,之所以定成這樣,是當時國情下一種無奈的選擇。

(1)菌落總數

菌落總數是反映奶牛健康狀況、牧場衛生狀況和冷鏈質量控制的衛生指標。當時,我國奶業養殖存在大量的散戶奶農,而且佔全國比例高。很多散戶養殖水平低,造成生鮮乳菌落總數相對較高。

衛生部在當年《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問答》中指出,目前(2010年左右)我國奶牛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僅爲23.1%,5頭以下比例爲32.4%,養殖水平低造成生鮮乳菌落總數相對較高。一味提高指標,我們這麼多散戶奶農、這麼多農民,怎麼辦?

衛生部在當年《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問答》也明確指出,在當年,《生乳》國家標準設置菌落總數的指標是符合我國發展實際,能夠保護大量中小規模奶農的利益,維護我國奶業穩定發展。

從衛生部的問答,我們甚至可以認爲,當年定這個指標,更多的是爲了保護我國廣大農民的利益,而不是大企業。

當然,散戶的問題需要慢慢解決,投入也很大,政策上也要給扶植和資助。衛生部在當年《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問答》中指出,自2008年以來(至2010),已累計投入12億元建設1944個2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小區(場)。

這裡我也提示大家,牛奶質量提升,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這也就意味着,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和投入的。

(2)蛋白質

蛋白質是牛奶的一項質量指標,它和飼料、飼養技術、奶牛品種、泌乳期等等都有關係。

生鮮牛乳的蛋白質含量與飼養水平等多種因素有關,尤其是全株玉米青貯飼料、苜蓿乾草等優質飼草飼餵量對生乳蛋白質含量影響很大。當年,我國奶牛飼養中粗飼料結構單一、優質飼草飼餵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質含量也相對較低。

不同泌乳期,牛奶的蛋白質含量也會出現波動。在奶牛不同泌乳期蛋白質含量不同,高峰期蛋白質含量比中後期低。我國絕大部分奶牛在5~9月份進入泌乳高峰期,這個季節又是天氣最炎熱的季節,兩個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夏季生乳蛋白質含量明顯低於其他季節。

衛生部在當年《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問答》中指出,據農業部調查,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質含量低於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75%和90%;某乳品企業6月份西北、中南、東北等三個區收購生乳蛋白質含量低於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75.8%、33.8%和24.9% 。

如果盲目提高蛋白質指標,這些奶怎麼辦?都倒掉?還是逼着農戶加東西?

一些觀點甚至認爲,之所以發生三聚氰胺事件,跟當年標準對蛋白質的要求較高可能有一定關係。要知道,原來的標準(2003版本)要求是比較高的。爲何在高標準的時候,還能出現惡劣的事情?恰恰是標準本身。當時的奶源多數來自散戶,質量自然參差不齊,總體水平肯定不高,達不到要求怎麼辦?一些奶農就想到了三聚氰胺。

圖片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截圖。

所以,回頭來看,當時定的標準低,是面對當時奶業養殖散戶多、技術落後等現實問題,採取的一種權益之計。但這些年國內牧場的發展大家也有目共睹,牛奶的品質已經遠非10年前可比。2016年,我國調查顯示,我國生牛乳的蛋白質含量有八成以上達到3.0 g/100 g。好消息是,新標準正在修訂中,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實際上,一個國家標準的制定肯定會牽扯到各方的的利益,企業、農戶等等,如果真是被個別乳企左右的話,不用等到10年後的今天,當年早就提出異議了。

原衛生部標準問答截圖

衛生部在當年《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問答》中指出:《生乳》國家標準的執行主體是奶牛養殖者和乳品企業。據農業部調查,絕大多數奶農贊同《生乳》國家標準的指標設置。《生乳》國家標準符合行業發展實際,指標設置符合我國國情,有利於促進改善生乳收購秩序、防止惡意拒收等問題,有利於保護奶農利益,推進第三方檢測,促進奶業良性發展。

02生乳標準低,產品營養價值就差?

文章中多次說生乳標準低,暗示消費者拿到手的成品質量也降低了。

其實這個推論完全不符合實際。

生乳標準是一個原料奶,它並不是我們直接吃的。

國家標準GB19301-2010明確“本標準適用於生乳,不適用於即食生乳”。 從生乳到牛奶或者其他奶製品,中間是要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過程的。 所以,大家不要根據生乳這個標準就說我們喝到的奶“低質量”。

實際上我國的成品牛奶的標準並沒有降低。比如,與生乳國標同時發佈的兩項牛奶終產品標準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均明確要求,蛋白質必須≥2.9g/100g。

還有很多人說,那爲什麼我買某某品牌牛奶,它的蛋白質是3.2,而兩家龍頭乳企某產品就只有2.9,甚至一些說是2.8、2.3的。拜託,乳製品種類繁多,你不要總是拿別人蛋白質高的,跟人家蛋白質低的比,甚至根本不是同類產品都拿出來比了。至少拿價格差不多、產品類型一樣的產品來對比。其實,國內很多牛奶的蛋白質都在3以上,我自己也經常喝。

03標準低,所以奶味變淡了?

網文截圖

因爲標準低了,奶的質量差了,文章中就說,牛奶味道變淡了,越來越沒有奶味了。

首先,奶味是一個很主觀的感覺。由於個體差異影響,很難準確描述牛奶的風味變化,不同人、不同時候的感覺都不一樣。

其次,如果一定要說奶味變淡,可能跟現在的奶經過均質處理有一定關係。

很多人印象中「以前的牛奶」都是現擠或者農場直供的,買回家煮一下就喝,還會有奶皮,喝起來口感很粘稠、渾厚,所以就會覺得味道濃,好喝。

其實,牛奶煮沸後形成的奶皮就是牛奶中的乳脂肪成分受熱後上浮,並吸附牛奶中酪蛋白、乳清蛋白等蛋白成分後聚集到牛奶表面形成的。

這並不代表它更營養更好。

現在我們喝的牛奶,尤其是南方,都需要長途運輸。在現代奶業加工中,所有的原料奶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都會經過一步處理——均質工藝。這個工藝會讓牛奶中的脂肪破碎的更加細小,從而使整個產品體系更加穩定,使牛奶看起來更加潔白細膩。

所以,經過均質化加工較未加工過的生鮮牛奶,其所形成的奶皮要薄,甚至肉眼看不出奶皮,喝起來的口感也更細膩爽滑,沒有那種粘稠、厚重的感覺,會讓大家產生一種「現在的奶變淡了」的感覺。

04生乳加化學物質?

網文截圖

文章說,原料奶里加脂肪粉、鹼面,加抗生素,三聚氰胺等物質。

這裡面有一些確實在十幾年發生過,但現在幾乎不可能;而有些則跟實際情況根本不符。

比如,加脂肪粉的做法其實是行不通的,就算要加,還不如加黃油。但黃油價格挺貴,而且容易分層,不容易分散。

細菌超標加抗生素?生乳收回來後都要經過熱處理殺菌。就算要抑菌,也不是加抗生素,還不如加防腐劑呢。

加鹼中和,十幾年的確有這麼幹的,但這主要也是一些散戶這麼幹。三聚氰胺的出現比較複雜,前面也分析過了,這些都是十多年前事情了。現在我國乳業發展進步很多,大型企業一般不會這麼幹。

現在乳企在原料驗收環節有各種先進的檢測手段,還這樣幹就太傻了,因爲實在太容易識別了。而且歷經了一次三聚氰胺造成的重創,任何一個大企業都不敢爲了這點蠅頭小利繼續這麼幹的。任何一個大企業都不會希望自己成爲下一個三鹿。

05即使殺菌,也會有毒素?

網文截圖

因爲標準中菌落總數高,文章中說“目前任何技術都不可能全面殺死細菌”,“即使殺菌,依然可能有毒素,比如奶牛得了葡萄球菌導致的乳房炎,接下來葡萄球菌就會進入到原料奶並且產(腸)毒素,造成消費者急性腸胃炎。”

其實,要求全面殺死細菌,本身就沒有意義。我們人體體內就有將近一公斤的細菌。只要沒有致病菌,就不用擔心有害。乳製品也是一樣的道理。要知道,乳酸菌也是細菌,很多益生菌都是益生菌,難道全部都要殺死嗎?

目前鮮奶加工常用的加熱殺菌技術有兩種:巴氏殺菌和超高溫殺菌。只要按照殺菌工藝處理,都是可以保證產品的安全的。

奶牛如果患乳房炎,是生病了,產奶量會大幅下降,這時候該治病,正規牧場和奶農是不會使用這種異常乳的。以前散戶可能會這麼幹,但大企業現在不會這樣幹。

而且,不是所有葡萄球菌都產腸毒素。產腸毒素的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屬於致病菌。然而,金葡也不是隨便就能產毒素使人中毒的,人家也要有適宜條件的,比如要合適的溫度(通常是40℃左右),還要有特定的營養,繁殖到一定數量才能產毒素。

GB/T 27342-2009 要求截圖

對於正規生產企業來講,原料奶進廠後,加工前一直在冷藏罐裡,在低溫條件下暫時存放,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風險很低。我國標準GB/T 27342-2009《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 乳製品生產企業要求》要求是不超過7℃,貯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

06禁鮮令導致常溫奶壟斷市場?

網文截圖

文章中說,因爲禁鮮令導致常溫奶壟斷市場。

其實,不允許標“鮮”,本身是並沒有很大問題的。

鮮牛奶,一般是指巴氏殺菌乳,它殺菌溫度低,需要冷藏儲存。但是,從營養角度,不論是 巴氏殺菌,還是常溫奶,其實營養價值沒有很大差異。沒有必要分個高下。到底選哪個,完全可以個人喜好和便捷性來決定。

但很多企業在宣傳時,往往都會暗示“鮮奶”更好,其他奶不好,這種做法其實對消費者的混淆和影響都更大。這種通過名稱來打擊國內其他奶製品的行爲,纔是我最不齒的。畢竟,在很多南方城市、農村偏遠地區,很難喝到所謂的鮮奶。

文章中還說禁鮮令導致“低溫鮮奶已經丟了大半江山,迴天無力,以“純牛奶”“早餐奶”等命名的常溫奶、調製奶大獲全勝,幾乎壟斷了液態奶市場。”

其實這個跟禁鮮令沒有很大關係,更大的影響是冷鏈。因爲巴氏奶需要低溫冷藏和運輸,而我國冷鏈建設還並不完備,尤其在很多南方城市、農村地區,冷鏈根本無法覆蓋,一些地方雖然有冷鏈,但由於成本等問題,他們甚至白天開冷櫃,到了晚上就斷電。這纔是常溫奶市場大的主要原因。

07乳企拉低國家標準?

文章說,導致牛奶質量差、味道淡、不好喝等等問題,根源是因爲兩家龍頭乳企左右國標的修訂,把生乳的蛋白質指標定的特別低,比國外低很多,帶偏了整個乳業。

其實,這完全是陰謀論的說法。不論是從邏輯還是動機,大企業都不會想拉低標準。

兩家龍頭大企業根本不會費勁拉低國標,不論從經濟利益,還是自身發展角度,它都不會這麼幹。要知道,作爲龍頭大企業,他們的生產水平更高,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拉低標準,會對它有利嗎?

這就像考清華北大。所有的學生一起考,有學霸、有普通學生。學霸就好比是龍頭企業,標準就好比是「分數線」。你覺得學霸會希望分數線降低?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是行業生產的最低門檻。你覺得大企業會希望降低門檻,讓所有企業都能隨意生產,跟自己搶佔市場?你以爲大企業都是傻子?

「華爲」爲什麼要做5G標準?美國爲什麼要制裁華爲?是一樣的道理。說華爲大家都能理解吧。爲什麼放到乳製品行業就會認爲大企業會希望標準降低呢?

08國產牛奶還可以喝嗎?

最後,我還是想說,國產牛奶是可以放心喝。

我國政府部門每年都會發布各種食品抽檢報告,乳製品的合格率都在95%以上。我相信是可以保障大家的安全的。至於到底選什麼,我的建議是看你的喜好,看你的方便。(吃什麼奶更健康?如何選擇牛奶更健康?人人都應該知道的8個牛奶小秘密)

可能我國乳業還有諸多不完美,比如飼養水平落後、散戶多等問題,但正如在5G、芯片等領域,我希望全行業都一起努力提升,少一些詆譭和惡意競爭,老百姓也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不要被各種莫須有的說法搞得不敢買國產牛奶了。

參考資料:

[1] 鍾雨婷,王君.我國生牛乳蛋白質含量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16,28(5):644-647.

[2] 衛生部.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問答.

http://www.nhc.gov.cn/zwgkzt/zswdx/201306/1d5f7a29e2a14ae59aeee704fc11b2b0.shtml

[3] 鍾雨婷,王家祺,張立實, 等.奶牛、山羊和水牛生乳的常規乳成分及質量安全指標調查分析[J].中國乳品工業,2016,44(3):12-15.

[4] GB 25190-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滅菌乳

[5] GB 19645-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巴氏殺菌乳

[6] 謝昆,蔣成硯,鄭秋燕, 等.奶牛隱性乳房炎金黃色葡萄球菌分離鑑定及藥敏試驗[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0):163-165.

[7] 高璇.市售鮮牛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離鑑定及耐藥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7):173-175.

[8]劉姍.南方集約化牧場中國荷斯坦牛乳中菌落總數影響因素分析及其與內毒素關係的研究[D].江蘇:揚州大學,2013. DOI:10.7666/d.y2419813.

[9].趙瑞生,樑茂文,王呈, 等.加鹼對牛奶酸度影響的研究[J].中國奶牛,2014,(6):29-31.

[10]付萍,王連森,陳江, 等.2015年中國大陸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監測資料分析[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19,31(1):64-70.

[11]李嬌,董慶利,陸柏益, 等.國內外原料乳中金黃色葡萄球菌風險評估研究綜述[J].乳業科學與技術,2015,38(1):26-31.

[12]GB/T 27342-2009 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 乳製品生產企業要求

[13]張喜才.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經濟特性、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9,(12):100-105.

封面圖片來源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