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整改 中小企業利多

旺報社評

大陸在針對大型民企展開一連串涉及資本運作的監管整頓行爲的同時,正積極培育中小企業,希望善用民間充沛的活力,在技術發展與運用上突破美國的封鎖,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在大陸政策變化調整的背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仍是堅定不變的,倘若因大型企業受到監管整頓而對大陸退避三舍,很有可能會錯失大好的發展機遇。

莫因誤判而錯失了機遇

對螞蟻金服、滴滴出行、線上教育行業的監管整頓,從治理層面來看,有其初衷:一是希望促進資本市場有序發展,使其有利於市場良性競爭;二是保障教育的公益和公平性質,也意在減輕民衆的教育經濟負擔;三是服務於國家長期發展目標,如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共同繁榮、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等。這些監管整頓措施能否達成上述目標,仍有待驗證。

從資本運作監管層面來看,依據去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基調,並非是要把相關行業一棍子打死,而是審慎推進監管。可惜在執行層面卻落入一直以來的「企業野蠻生長─政府重點打擊─企業及投資人損失慘重」模式中,令投資人,尤其外國投資者對大陸市場產生疑慮。

其實,互聯網企業大者恆大,大型企業普遍有壟斷市場、把持數據的疑慮,大陸阿里、滴滴、騰訊如是,美國亞馬遜、臉書、谷歌亦如是,歐洲則至今未出現能與中、美相抗衡的互聯網企業。因此,大陸的監管絕不會將自己的企業一巴掌拍死,但若放着不管,繼續讓企業野蠻生長,不只不利市場的正常運作,也有危及國家社會穩定的疑慮。

監管是必要的作爲,但從市場反應來看,執行方面確實有諸多需要檢討之處。例如,在政策發佈之前,宜研擬日出條款,並與市場充分溝通,讓企業與投資人有所準備,而非像螞蟻金服上市之前臨時喊卡,甚至在滴滴出行上市後突擊審查。要確保經濟長期健康發展,行業監管應當朝向法治化進一步完善,而非依賴政策的急煞車或是急轉彎。

外界對大陸這些監管政策出現多種聲音,尤其解讀爲大陸要反資本、去市場化,作爲投資者,宜辨別各種聲音背後的緣由,真實、準確地理解大陸政策。大陸最近的整頓行動只是爲了解決特定行業出現的問題,並無意與全球市場脫鉤。大陸政策變化調整的背後,有着不變的底層確定性,比如市場經濟道路、改革開放方向。這是大陸的國策,是過去幾十年以來的發展路徑,不會輕易更改。大陸決策者始終堅定支持資本市場的快速穩定發展、創業精神及對外國投資者的開放。

整頓大巨人扶持小巨人

作爲投資者,更應關注的是長期的發展趨勢。大陸一方面欲減少房地產、金融、教育、互聯網等領域的壟斷,另一方面則希望大力發展製造業、新能源、新基建等。大陸顯然希望更多投資流向科技領域,比如微晶片、電池、機器人和先進材料等。

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今年以來大陸設立100億人民幣以上的獎勵補助金,支持10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所謂「專精特新」指的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大陸工信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發佈《加快培育發展製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規畫2025年前培育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1萬家「小巨人」、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

從7月30日專門討論大陸經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所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看來,大陸近期的監管整頓行動,非但不是反資本主義,更不是要與全球脫鉤,而是脫舊出新的開始。

長期來看,大陸仍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體,一手整頓「大巨人」,一手扶持「小巨人」,監管整頓將有利於大陸長期發展,在此過程中也蘊藏着新的投資機會。臺商臺企、外資外商切莫因誤判而錯失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