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進行式】蘇冠昇/當酒館關門時

當酒館關門時。圖/Emily Liu

臺灣人的飲酒深受異國文化影響

2024總統大選終於平和落幕。臺灣人值得爲這次選舉所展現的民主風範,再給自己一個喝采。不過,回顧「三腳督」的交手過程,相較於以往一對一的鬥勁,確實來得激烈許多。空戰、陸戰、口水戰,輪番上陣的漫天炮火中,居然還拋出一個令人莞爾的「數據分析」:八大行業星期六、日生意都不好,臺北男人去酒店是爲了公事,而不是爲了娛樂,因爲星期六、日要回家假裝當好男人……

其實,臺灣人的飲酒深受異國文化影響:從日據時代的藝旦間、民國六○與七○年代的酒家,到現今的酒店,這些場所雖說是因應臺灣男人的社交酬酢而生,卻都帶了點東洋味。不久前,電視連續劇《華燈初上》就帶領觀衆一窺條通裡日式酒店的衆生相,而轟動一時。劇中迎賓送客、風韻猶存的媽媽桑,和坐檯陪酒小姐散發的青春魅力,通稱爲「粉味」。有道是:賣酒的風情好,比酒更迷人。曾經賣過幾年酒(掌理KTV)的我就十分明瞭,有些客人,真是少了一味就喝不下酒呢!

綜觀歷史,「粉味」酒店(不論其稱謂爲何),在人們的生活中從未消失過,這顯示其存在有着特殊定位,不過,如果硬要說酒店是個談論「公事」的好地方,就委實有待商榷:試想,黃湯下肚、美女相伴的情境下,有幾個男人能夠坐懷不亂、條理分明地商談公事?

撇開粉味酒店。如果單純以酒會友,或做生意的買賣雙方,爲拉近彼此距離而相聚的餐酒館,在日本有居酒屋(いざかや)到了英國則稱之爲Pub。早年,日本人的住所大都狹窄、擁擠,因此居民招待來客,多相約在自家附近的Coffee shop或是居酒屋。賣酒、燒烤及「自慢(じまん)」私房菜的居酒屋,因而成爲老少皆宜的聚會場所。

曾經,東京有一家名叫「UZU」的居酒屋,還躍上國際新聞出了風頭:2015年三月,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與妻子蜜雪兒訪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在夫人經營的「UZU」舉辦歡迎午宴。那天,首相夫人還親自下廚,料理鄉土菜餚招待貴賓……可惜,隨着丈夫辭世,無心經營的安倍夫人,已經關閉了隱密且低調的居酒屋。

Public house不僅賣酒也提供餐點

英文「Pub」爲Public house的縮寫,其本意是:提供大衆一個交際的場所。這個「house」裡不僅賣酒也提供餐點,接待的客人不分男女老幼,因此居民常闔家光臨附近的Pub飲酒、餐敘。還有,Pub通常加裝了電視,每逢足球賽季,熱血的足球迷便涌入Pub,大夥一邊喝啤酒,一邊吆喝,其熱鬧、激情的程度,猶如在現場觀賽一般。

關於英國人對Pub的依賴程度,有一個很誇張的形容:在英國的偏鄉小城,可以沒有超市,但是不能沒有Pub!Covid-19肆虐英國期間,所有「非必要」商店一律關門,但其中並不包括「賣酒鋪」,因爲日常生活中,葡萄酒和消毒酒精一樣重要。所以,當政府宣佈,限制酒館消費人數、縮短營業時間的防疫措施,對當地人而言真是痛苦的約束呀。雖說,當時英國「佛系防疫」的作法,已經引來WTO和他國的質疑與批評,可那或許是顧及民意不得不折衷的辦法啊!

再舉個例子。當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步上人生最後一哩路時,有記者問他如何看待死亡,邱吉爾一語雙關:「I leave when the pub closes.」這句話不僅隱含「識時務的政治人物,時候到了就該下臺走人」,同時也表達邱吉爾對生命、權位毫不戀棧的決心與豁達。一代偉人會用Pub來比喻他的堅決意志,也讓我們體會到一間小小Pub,在英國人的生活中,分量有多麼重。

倘若以供需來論,臺灣的餐酒館確實不像英國、日本那樣密集,不過,如果你是前面「數據分析」裡的抽樣之一,那麼建議你,不妨在星期六、日迴歸顧家男的時候,帶着家人找一間Pub或いざかや,品嚐一下饒富異國風味的美酒佳餚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