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動物園2只「小貓熊」都生了 保育員摸黑照顧寶寶

小貓熊寶寶接續報到。(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地方中心/臺北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裡「正港」的小貓熊傳來喜訊,來自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的小貓熊「美可」、「ㄚㄚ」各產下2胎,因爲牠需要擁有隱密、安全的育幼環境,所以即便是最熟悉的保育員也必須很小心,不但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日常工作,而且還不能發出任何聲響

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2014年送來3只小貓熊,牠們在今年的繁殖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歡歡」順利得到美可、ㄚㄚ的芳心,經過約100天的懷孕期,美可在6月20日端午節當天產下寶寶。

臺北市立動物園提到,美可的寶寶的乳名分別爲「可忻」和「可玥」,靈感是源自於保育員鍾嘉能仰望星空時,發現當天天象雙星拱月(木星金星月亮三角形)。有趣的是,正當保育員戰戰兢兢的照護美可一家時,發現旁邊欄舍內的ㄚㄚ也出現生產徵兆,並分別在6月22日晚上、23日凌晨產下寶寶,也先以小名「Yaffa」、「Yafia」做觀察紀錄

▼保育員只能摸黑照顧。(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依循國際上照顧小貓熊寶寶的資料,還有福州大貓熊研究交流中心提供的育幼經驗,保育員必須減少不必要的察看,動作要輕、聲音要柔,即便是漆黑的晚上也必須無聲、摸黑工作,只有搬運竹枝時,爲了避免碰撞發出聲音,纔會打開手電筒最微弱光。

臺北市立動物園解釋,小貓熊的繁殖過程和大貓熊有諸多相似處,但最大的不同是小貓熊產後非常保護寶寶,對聲音和味道非常敏感,大陸曾經有小貓熊因爲聽到雷聲而把小孩吃掉的紀錄;另外,寶寶出生後3天是死亡高峰期,一週內仍算危險期,一個月大才稍稍解除警報,且小於一歲時死亡率仍然偏高。

小貓熊繁殖季大多在冬季,經過約近百日的懷孕期,寶寶多在春天、夏天出生,一次可以產1到3只寶寶,性別無法單從外觀判別。小貓熊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分佈在大陸南方到喜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等國,估計全球野生小貓熊數目約1.6到2萬隻。

►►►要聞+趣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攝影機畫面。(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