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我看奇葩說:兩岸需要好好說話

奇葩說》冠軍黃執先生演講。(作者提供)

很多臺灣人聽過《奇葩說》,應該是因爲蔡康永曾在這裡出櫃

還記得幾個月前小S金曲獎青峰原以爲無傷大雅的玩笑,蔡康永後來在臉書上回應說:「你如果常看康熙,康熙也用很多集衝撞了一些主流社會的價值觀。當然,每集拿來一句一句檢查的話,肯定能找出很多問題的。但畢竟康熙不是奇葩說那種講道理節目,康熙想令大家每天放鬆一小時,沒有什麼講道理的空間……」

但《奇葩說》究竟是什麼樣的節目呢?爲什麼《奇葩說》能夠既講道理又帶給人娛樂

生命辯論

這個舞臺爲原先是家庭主婦的馬薇薇,找回了可以盡情發揮「咄咄逼人」的犀利辯論樂趣;讓私下不愛社交寡言沉默的顏如晶,可以在舞臺上大談自己愛吃的東西;使範湉湉一句「爲什麼要壓抑自己的天性!」成爲用生命在辯論的經典。這個舞臺上,讓人看得更過癮的是,每位能夠成功奪票的辯手,除了說話技巧的實力,也是因爲他們的真情流露,獨特的個人魅力深深打動了觀衆

事實上,《奇葩說》這麼「奇葩」的節目形式可以說是史無前例,過去以辯論爲主題的綜藝節目最終都以失敗收場上週日,《奇葩說》的顧問、第三季《奇葩說》冠軍黃執中剛好有機會臺北演講,雖然颱風餘威仍在,但來參與的青年學生卻把整個活動場地擠得滿滿的。

當天,黃執中先生在現場回答了許多觀衆的提問,其中,他迴應爲什麼《奇葩說》得以透過辯論形式脫穎而出時說,因爲「辯論」最有魅力的地方,並不是「輸贏」,而是不同角度彼此交鋒的過程。因此,當時他建議來找他的《奇葩說》導演李楠楠,要做一個能把各種觀點說出來的節目。

黃執中也認爲,所謂綜藝節目未必是要去搞笑、一味地討好觀衆的笑點,對於節目內容,「領先觀衆半步」是最合適的距離。每個觀點講出來,要的是「我也有想過,但沒有你說的這麼好」的效果,讓人容易接受,又能帶出新的感受。這讓我想起自己看《奇葩說》也是這種感覺,不全然受感動,不全然覺得好笑,而是有一種奇妙的片刻,讓你忽然想按下暫停,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奇葩說》優先找來無數活躍辯論圈的資深辯士參加,卻是放進高度娛樂、表演性格的綜藝節目來辯論,因此令年輕觀衆期待他們不但保留精彩的觀點交鋒,也融入接地氣的議題和娛樂效果。

脫下虛僞假面

如同其主打標語「脫下虛僞假面,好好說話!」,最吸引我的應該是它打造了多元性別展演的舞臺。看辯手們個個打扮有時浮誇、有時惡搞、有時風格強烈到像表演用的戲服,一些受邀來《奇葩說》當男神女神的特別來賓,經常會搞笑問起某位辯手的性別到底是什麼?

但對於常看《奇葩說》的觀衆早就見怪不怪,經常會看到男辯手穿上裙子,或露出細白雙腿,如思達被衆人稱讚有名媛風範,肖驍被暱稱是少奶奶花希被封爲國民閨蜜。他們豪不避諱地大聊性生活,無所顧忌地諷刺直男(異性戀生理男性),不懂女生心理,或挖苦「暖男」就是男人中的「綠茶婊」(指外表清新脫俗心機重)。

因此,並不意外的是,當《奇葩說》第二季辯題談到「該不該向父母出櫃」時,許多辯手用的是自己的例子,而非圍繞在「我有一位同性戀朋友怎樣怎樣」。

在第一季曾公開出櫃的姜思達,當時迴應辯題時說:「歧視不單單是永遠對你惡語相向,歧視也往往是在劃分你我,所謂異己,這個時候我們會做出所謂一系列貼標籤式的行爲,比如我在第一季就是作爲已出櫃的那一個人,因爲這件事情是值得把我和其他人劃開的,這就是我心中考慮的不平等。」

姜思達因爲把「不平等」作出了另一種詮釋,讓原先考慮「該不該」的問題反映的價值觀選擇,多了一種來自當事人的同理心。於是後面他再次強調:「不,我不是保守,我是對所謂的開放先進有更高的期待。」不只考慮受到歧視的同性戀者,無力於與父母對話的心情,姜思達把父母對子女的擔憂也放進去,在做決定的歷程裡考慮多重視角或觀點的交集,纔有機會產生出直面爭議的新觀點。

同樣吸引我的一期辯題是「惡劣天氣叫外賣我是不是有罪」,有的人認爲自己有罪是因爲自私只想到自己的安全,有的人認爲錯誤不該歸咎個人,店家可以選擇拒接訂單。

在第三季海選時,一位曾經做過記者的選手董靖,用「負罪感」的角度回答這題,她認爲負罪感的人在於,透過花錢把己所不欲施予了人。她說:「我們看看那些外賣員,很多都比我大不了幾歲,他們之中的80%沒有勞動合同,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買不了工傷保險,如果他們受了傷,沒有人可以給他們保障。」

不應沉默迴避

颱風剛走,再次想起這個辯題時覺得格外耐人尋味,把道德上的愧疚感與法律上的「有罪」意義曖昧地連結在一起。即便《奇葩說》節目中,有時會出現選手爲了討好觀衆而出現某種似是而非,甚至混淆概念一談的論點。但大部分針對兩難困境的辯題設計,放進日常生活的情境來思考,還是能發現,知道問題遠比自己所想像的還複雜,將使我們對主流的解答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期待另一種將多元觀點並置討論的話語空間。

活動結束後,我和幾個大陸同學留下來繼續和講者請益討教,也和其他來自各地的參與活動者互相交換心得。我們都同意,目前兩岸充滿各種「隨便說」、「懶得跟你說」、「一廂情願說」,對於這些不明就裡的單方說法,我們不應沉默或迴避,反而應該更加認真、仔細的進一步深刻討論,不要避談敏感話題,而是讓每個人所思所想並呈,讓兩岸能夠好好說話、用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