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和平與臺灣前途系列二》在中華民族立場上競爭磨合

旺報社評

就在解放軍宣佈軍演結束同一天,大陸國臺辦與國新辦聯合發佈《臺灣問題與新時代統一事業》白皮書。與前兩份臺灣問題白皮書相比,新一份白皮書不只「反獨」,更強調「促統」,還進一步提出「統一之後」的相關構想,積極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內涵,並將統一後臺灣的定位設定爲「特別行政區」,收回不駐軍的承諾,限縮臺灣的定位與自主性。

臺企助陸經濟發展

臺灣有兩個選擇,或置之不理,準備對抗,或面對問題,提出對策爲臺灣爭取更大的空間。無論臺灣做出何種選擇,都攸關中華民族的未來。

不妨回顧過去70年臺灣的發展軌跡與對中國大陸發展的影響,或有利於思考統一相關問題,及其對中華民族的影響。畢竟兩岸制度之別,源自五四運動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條救國路線之爭。

資本主義在臺灣實驗有成,社會累積大量財富,1980年代大陸開始對外開放,以臺灣爲主的海外華人資金率先投入,引進資金、技術、觀念,奠定了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的基礎。學者統計自1979年至2008年,臺商在大陸直接投資佔同時期估計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金額的14.34%。改革開放的前30年,臺商對中國大陸資本形成的貢獻度大約維持在1.1%左右。習近平曾說,40年來大陸的發展,臺胞、臺企要在功勞簿上記上一筆的。

在出口創匯方面,臺商也是中國大陸經濟重要的支柱。根據「2020年中國大陸外貿出口企業百強名單」顯示,前10名就有6家是臺資企業。排名第一的企業爲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廣達集團的達豐排名第二,和碩集團旗下的昌碩(上海)排名第七、名碩電腦(蘇州)排名第九。

此外還有無數臺資企業在大陸內需市場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也給大陸帶來廣大的就業機會。而在大陸發展電子商務與半導體產業上,臺灣人才也做出巨大的貢獻。

臺灣的文化保存、政治民主、社會開放,曾在大陸引起一陣「民國熱」,臺灣特有的人文情懷也曾經對大陸游客產生美好的印象與憧憬。臺灣每年也從中國大陸賺取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新冠疫情前臺灣也每年約有4百萬人次往返兩岸,約有近百萬人定居大陸。頻繁緊密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拉近兩岸的距離。

一國兩制難有共鳴

長久以來,大陸許多人認爲大陸體量巨大,臺灣爲依附在大陸自變量之上的因變量。大陸自信時間站在自己這邊,甚至可以完全不顧臺灣民意趨向與變化。可是我們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特別是兩岸分治後的發展來看,臺灣不但有某種程度的自變量的能量,也可以產生對大陸的影響。一個對大陸心存敵意與疑懼的臺灣,可能使自五四運動以來,無數知識份子與分佈兩岸後人爲振興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心血一夕間灰飛煙滅,烏克蘭殷鑑不遠。

臺灣不是香港,中華民國有完整的國家主權形式,香港式的一國兩制在臺灣很難引起共鳴。民族振興之路,道阻且長,兩岸都應以民族總體利益出發,認知「合則兩利,分則兩敗」,以最大的包容、理解與耐心,增進交融,發揮智慧,探求新路。兩岸分裂是振興中華的缺憾與恥辱,但是追求國家統一若造成中華民族的倒退,就必須權衡之間的輕重與順序。

關鍵時刻,臺灣要站穩中華民族的立場,對統一問題抱持開放態度,大陸不以中央地方或我大彼小的心態處理兩岸問題。站在歷史長河上觀察,歷史不但沒有終結,而且可能逆轉,資本主義似乎已走到盡頭,21世紀很可能屬於社會主義,兩岸站在中華民族立場相互競爭、磨合,將可以爲人類找到新出路。(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