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俸鋼/窺視是人性 「窺陰癖」是病

國發主委邱俊榮民衆爆料偷拍女士照片並道歉刪除。(圖/記者林昱均攝)

近日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被民衆爆料於西門捷運站偷拍女性不雅照,並於8日晚間宣佈請辭獲准的新聞事件,引起相當多的社會關注。

由於拍攝照片是否達到妨害秘密的程度,就筆者文時仍不清楚,而且當事人對於行爲的說明,亦不清楚是否如社會或媒體所懷疑的具有惡意,因此難以論斷這樣的行爲背後有沒有特定的心理異常解釋。

但是就目前媒體上的評論和關注的焦點,似乎有聚焦在這種行爲背後具有某些「變態」的惡意,或者不解如邱副主委這般具有專門學識及社會地位的人士,竟然也會出現這類行爲的疑問,筆者認爲有必要提出一些澄清。

首先我們要理解,人類行爲的多樣性,其範圍可能遠在多數人的想像之上。《呂氏春秋》就有「海畔有逐臭之夫」的說法,更何況自古以來人類特殊的性癖好,在各文化歷史中,就有着非常多元的記載。拜資本主義、網際網路和極端的個人自由所賜,光是從各種色情網站上,就可以看出人類的性偏好的內容可以多元到令人眼花瞭亂。

所以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在沒有觸犯法律的狀況下,刻意的標籤化各種性偏好,也許符合了特定的價值觀、特定的社會控制需求,但並不符合現代精神醫學的標準。

▲「窺陰癖」,個案必需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偷窺不知情者裸體、脫衣、性行爲等,並因此產生性興奮,造成個人臨牀痛苦或重要社會職業功能損傷者。(示意圖/視覺中國)

而關於類似男性偷拍女性隱私不雅照的行爲,確實有一種最嚴重的型態,在精神科診斷上被稱爲「窺陰癖」(Voyuerism)。就診斷上的定義,個案必需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偷窺不知情者裸體、脫衣、性行爲等,並因此產生性興奮,造成個人臨牀痛苦或重要社會職業功能損傷者。

由定義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通常這類疾病在被診斷出來時,個案多數就已經是一個犯罪者了。而且在盛行率上更是難以計算。

雖然這類個案多數是男性,但是在整體性異常的診斷中,所佔比例也在10到20%之間,主要是因爲精神疾病的診斷,強調必需要有明顯的功能損害或臨牀痛苦,因此如果單純只有窺陰行爲,但仍能維持其社會功能,就不會被安上疾病的病名

但如果反過來單純以窺陰行爲的角度來看,盛行率之高就令人匪夷所思。Metzl 在2004年發表的研究就顯示,有65%的男性,都有參與過情節輕重程度不等的、和性有關的窺視行爲。

但如果認清現實,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從國外如珍妮佛.勞倫斯女星手機被駭客入侵所導致的大量私人裸照外流事件,到陳冠希偷拍或近期的各種新聞事件名人「流出」,當這類消息一曝光,網路上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求上車」、「求分享」的言論,依此我們也可以合理的懷疑,窺陰慾望的盛行率,應該比Metzl所研究的結果只高不低。

▲直播生產過程,大陸真人秀節目惹議。窺視類節目愛好者對可以根據節目的特性來找到一些人格特質(圖/翻攝網路)

但是迴歸到新聞事件,也許讓人不解的是,爲何有人要花那麼大的代價,來滿足「這種」性需求?爲何這種慾望,不能被其他相對容易取得的各種志願拍攝的色情影片、照片、甚至直接購買性服務來代替?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比較有趣的是,一些傳媒現象的研究結果,反而讓人在這類問題上看出了一些端倪。

自2000年以後,傳播節目的內容開始全球化,其中一種現象引起了學者的注意,那就是「實境秀」類型的節目開始變多,並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號召力

這類節目內容明顯的較不流暢、號稱「素人」的被攝影者,在鏡頭前的表現也比不上職業演員,但往往可以異軍突起吸引衆多觀衆的投入。

而且一如多數窺陰慾望者的特性一樣,一旦眼前的「秀」,被認爲是「刻意安排的」、「劇本事先寫好的」,往往收視的熱情就大符下降。這就意味着「內容」的客觀表現之外,觀衆心目中「這是不是真有其人」的主觀想法,會直接影響觀影的態度。

這種「演給我看的沒興趣」,但只要我相信那是真正發生、而且被我在旁邊偷看到的,就會讓我「興奮」的特性,使得學者在做這方面觀衆特質分析時,用上了窺陰行爲的概念來做測量。

2010年 Bagdasarov 等人在研究窺視、感官追尋和電視觀看習性的論文中指出,「隱私的公衆化」是這類行爲趨勢的特性之一;也就是說,被窺視的內容具有一般人「通常很不想被看到、很努力去隱藏」的特質,但硬生生的讓鏡頭給揭露開來。

而這也意味着,窺視欲的背後,其實有着強烈的「心理上的侵犯」意涵。同時這也可以部份的解釋爲何具有強烈窺陰慾望者,不見得能以其他類型的「合意型」的性滿足來替代的原因

另外窺視類節目愛好者對可以根據節目的特性來找到一些人格特質,例如「真實犯罪 vs 犯罪戲劇」、「實際打鬥 vs 武打戲劇」,這些不同類型的對比,都可以有不同的人格表現。

但整體來說的共同點,就是對特定類型「真實、實境節目」的喜好者,常常反映出個人對特定內容的現實生活,有着較難用想像的方式來自我滿足,而必需追求較真實的體驗,來讓這方面的欲求得到解決的傾向。

這也是爲何虛擬的電影、電玩暴力,不管同時參與的人數有多少,都較少產生集體暴動,但很多運動競技類的活動,衝突的內容越真實,就越需要做某種程度的暴力預防的原因之一。

▲窺陰癖者若沒有合併暴露行爲,那麼他們的社經地位還會更高於有暴露行爲者。(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至於窺陰癖者的社會經濟地位,這部份研究沒有定論,但多數學者傾向相信這些人和常人並沒有差異。

也就是說,學歷多好、社會地位多高,都沒辦法與是否會產生窺陰癖有統計上的相關。甚至有研究顯示,窺陰癖者若沒有合併暴露行爲,那麼他們的社經地位還會更高於有暴露行爲者。

Långström在2006年發表的瑞典國家調查甚至認爲,其實全國有7.7%的人民在某個時間點,都有過窺陰行爲(不分男女),其比率比警方所認定的盛行率高出150倍。

但整體而言男性的實際行爲者仍遠比女性爲多,即使此類「念頭」在兩性調查中的比例相對接近。

這也意味着,在現代法治國家裡,如何貫徹尊重他人的隱私權的理念、剋制自身不當行爲的慾望,纔是阻止這類行爲發生的重點。

●作者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現任臺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專長司法精神醫學、犯罪心理學。

●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