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中國造》:盤點製造大國的成績單

作者:胡智鋒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近日,由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全總電教中心等製作並播出的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我愛中國造》,全景式呈現了製造大國中國在製造業領域歷史軌跡重大貢獻和突出成就,給觀衆帶來了教育和啓迪,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觀衆的“四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教育等有着獨特的時代意義,獲得不錯的社會反響

這部紀錄片從創作和製作上來看,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全”。全面和全景呈現成爲該片與一般紀錄片所不同的獨特價值所在。第二個特點是“高”。該片的政治站位極高,把中國製造放在複雜而深刻的國內外發展態勢中深刻解讀,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來看製造業的價值,這樣的高度是以往少有的。第三個特點是“新”。不論是拍攝內容還是拍攝角度,該片處處體現出別出心裁的新意。如在新、老京鐵路的對比過程中,觀衆對新舊兩條鐵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把握。還有中藥工業化等農業科技一些比較新鮮的領域和對象,都用創新的角度和方式進行記錄,這些是非常難得的。

《我愛中國造》作爲爲建黨百年獻禮的作品,意義深遠。首先是政治意義。中國從建立民族工業體系,叩響市場大門到加入WTO,中國製造走向突破和變革的宏偉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該片聚焦製造業,展現製造業對於國計民生不可替代的重大支撐作用,對於提升民族精神、體現“四個自信”,特別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具有格外重大的政治意義。第二是教育意義。該片涉及到傳統工業、重工業輕工業、新興工業等多種產業領域,上至航天,下至航海,大到高端科技,小到衣食住行百科全書式地縱向、橫向深入展示我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的歷史,是具有教科書意義的愛國主義影像教材。第三是它的傳媒意義。《我愛中國造》從策劃、創作與製作,都彰顯出中國教育電視臺這一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顯現出傳媒的價值:只有在真正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領域,及時而準確地發出獨到的聲音,纔是能夠立住的關鍵。

該片對我們的啓示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方面。該片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大量紀實段落歷史文獻和現場的記錄,都呈現出新的解讀。如張謇在動盪時代中實業救國的過程、張謇和後人以及大生紗廠的記錄等,還有對中國製造高科技的探索、自主創新等材料的記錄,都是帶着一種全新的、深度的思考去呈現的,這是以往少有的。這告訴我們紀錄片一定要帶着一種思考,對熟悉的領域進行新的解讀,思想的力量應當是紀錄片所追求的。二是要有一種大局觀。大局觀是紀錄片的維度,要着眼於國際國內的發展,有更高遠的前瞻性,只有從大局中落筆,才能獲得更銳利的感受。三是要有自身鮮明特色同類題材的紀錄片,《我愛中國造》的特色就在於它通過大量史料和信息組織,展開有效的國情、職業教育。

紀錄片《我愛中國造》首播正值中國教育電視臺四套節目全面改版爲職業教育頻道之時,該片結合國情,指出了今後中國職業教育就業的方向,不僅是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產業,還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製造產業。可以說,職業教育正是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升級的重要力量。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