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拿瑞典民防手冊談國防 張競批:手冊早被批評「浪費紙張」

吳怡農所引用的瑞典民防手冊,在2018年就被批評「浪費紙張」。(圖/the conversation)

民進黨年輕政二代吳怡農,日前在 「壯闊臺灣網站,以及蘋果日報投書中,提到他主張的臺灣未來民防政策,參考了瑞典在2017年發行的民防手冊《如果發生危機戰爭》(Om krisen eller kriget kommer ),提到「所有停止抵抗信息都是假的」、「令敵人戰到一兵一卒」等頗令人熱血澎湃的壯語。然而看在國防專家張競眼裡,這些豪言壯語都只是和平時代的空話,而且那一份民防手冊在發行後,在瑞典國內就被批評「毫無意義、浪費紙張」。

兩岸關係緊張,臺海頗有肅殺之氣,兵役、後備軍人動員、民防都成了重要課題,然而國防安全與軍人地位,卻正是民進黨與其大量支持者們長期以來最不重視的。先前國民臺北市議員徐巧芯提出「是否該恢復徵兵?女性是否也該服兵役?」,就被民進黨外圍網路組織各種批評,所幸也使這些重要話題持續發酵。或許是爲擺脫民進黨一直對軍事國防輕視的不良印象,民進黨新生代人物吳怡農,先是在自己主持「壯闊臺灣」網站中,由署名「蕭長展作者的訪問稿裡提到他的民防想法,到了10月9日,吳宜農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聯名投書蘋果日報,標題爲〈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兩篇內容具有高度相似度,都提到提到瑞典民防手冊《如果發生危機或戰爭》,並引用手冊主基調:「若瑞典受到他國攻擊,我們永遠不會放棄;任何關於停止抵抗的訊息都是錯誤的」,再以此話撻伐特定對象,也就是馬前總統,以及一些退役將領曾經提到的「終戰指導」。

對此,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博士感到不以爲然。他在受訪時表示,在吳怡農投書之後,就有好幾位學生問過他關於瑞典民防手冊的話題,因此也特別上網找來看過。張競發現,2018年5月當這份手冊最後改版刊行時,瑞典社會對對於這本手冊的意見頗多,負面批評也所在多有。此處就可注意到,並非國外的手冊都是經典,「洋和尚所編的經書不一定就正確無誤」,還需充份瞭解手冊的來龍去脈與前世今生。

張競表示,幾乎就在最後一版的瑞典民防手冊公佈後,新聞時評網「The Conversation」就登出一篇批評文《爲何瑞典的準備戰爭手冊只是浪費紙張》(Why Sweden’s ‘prepare for war’ leaflet is a waste of paper)。文章提到,瑞典民防手冊最早出現在1943年,當時正逢二戰最慘烈的時期,納粹德國佔領了挪威和丹麥,而芬蘭正與蘇聯交戰。瑞典雖然表示中立的,沒有參加戰爭,歐洲的悲劇自然使瑞典必須居安思危,因此這本小冊子經得起考驗。

這本小冊子之後經過了更新,並於1961年再次分發給了公民。當時,世界局勢進入美蘇冷戰,瑞典持續保持中立,但偏向支持北約。爲了防衛,當時瑞典軍事防禦能力很強,學校有愛國課程,民間有保防組織,包括紅十字會、洛塔女準軍事團體、家庭警衛隊、童子軍和射擊協會。但是在冷戰結束後,瑞典解除大多數的民防組織,到2010年,取消了義務兵役制度。國際局勢再變,使瑞典感覺到需要強化國防,因此瑞典在2018年重新復強制性兵役,哥特蘭P18團(P18 in Gotland)重建,手冊也重新分發。

然而作者批評,瑞典國內有認同問題,這問題必須先面對,才能要大家一起保家衛國。民防手冊訴求對象是「瑞典人民」,意思是所有住在瑞典的人都守土有責。然而瑞典政府並未將所有瑞典居民視爲公民。有許多人生活在政治不平等的魔咒下,瑞典人不一定都認同國家,這又如何要求民衆爲國家賣命?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臺灣同樣有國家認同危機,而且一點也不比瑞典來的小。比如吳怡農以退將提到「終戰指導」,批評他們對臺灣沒有信心,並懷疑對臺灣的忠誠度就是一例。張競表示,戰爭有輸有贏,都需要「終戰指導」,打勝要靠「終戰指導」確保戰果,打敗要靠「終戰指導」收拾殘局,甚至打的不勝不敗的僵持,同樣要考慮如何結束。戰爭全程都要不斷修訂、調整,只想到對自己有利的最好結果,而不思考戰爭不利時如何結束,只是無聊的政治攻詰。

納粹德國海軍總司令鄧尼茲(Karl Dönitz)在1945年5月接替希特勒爲德國總統,只有一個工作,就是向盟軍投降。(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比如說,納粹德國有打到最後一兵一卒嗎?希特勒是以他個人自殺來回避這個問題,但德國人可還是要活下去,所以鄧尼茲(Karl Dönitz)必須出來善後;日本在二戰後期愈打愈瘋癲,喊出「一億國民總玉碎」,真能辦到嗎?在捱了兩枚核彈之後,天皇發表「終戰玉音」,以無條件投降做爲「終戰指導」。而且此例又正好否定了「所有停止抵抗的信息都是錯誤、都是假的」,政府該投降時也就投降了。日本投降後,有一些日本軍人不聽從,繼續在深山裡、海外離島堅持抵抗,最終只是給自己找罪受、給大家添麻煩的笑話而已。

說好「一億國民總玉碎」的日本,在昭和天皇的廣播下也是乖乖投降,沒有到死剩一兵一卒。(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打贏同樣需要「終戰指導」才能了結無戰爭,就像美國獨立戰爭,英國打不下去了,美國也要有本事讓英國人坐上巴黎和會談判桌,簽下《巴黎和約》纔算是順利終止戰爭,美國的獨立國家地位也纔得到確保。

再來談吳怡農設想的民防,他認爲「國民的軍事能力不需在營區服役才能達成,只需 4 到 6 個月的基本訓練即可,就防衛自己家的附近,連地圖都不用」,然而,軍事訓練遠沒有他想的這麼簡單,這些受短期訓練的人們是什麼身份?是義務兵?還是游擊隊鄉勇?是正規軍或是民間游擊隊的差別很大,正規軍是受到日內瓦公約保障的,上陣殺敵受到認可;但是鄉勇團練就不受保障,要是被判刑殺人,就是無處可說理。而且只防衛自己家也是想法過於天真,戰爭時經常要動員部隊去把守防線,那些防線可不一定就在自己家,要是連作戰地圖都不會看,又如何成爲有效戰力

張競最後表示,雖然吳怡農先生找到李喜明上將與自己一起投書,但是內容依然欠缺國防專業,僅是政治攻詰鬥爭的工具而已。張競說「上將也許願意背書,但上校能夠點出問題、上尉可以挑出毛病、上士會說這根本就是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