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法難定罪 虛擬貨幣交易至今無法管

泰達幣洗錢是這兩年新興手法,檢警偵辦需與時俱進。圖/本報資料照片

詐騙集團洗錢,過去是水房將現金透過多層帳戶層層轉出,再將不法所得洗至特定帳戶提領;近年虛擬幣盛行,尤其泰達幣匯率與美元掛鉤,幣值相對穩定,成詐團最新洗錢方式。

詐團讓底下人頭、車手都變成「幣商」,銀行帳戶都改成虛擬貨幣錢包地址,一騙到錢,就由這羣「幣商」買入泰達幣,經區塊煉層層轉出,最後「洗乾淨」。

高雄市刑大科偵隊隊長林建均說,假幣商利用虛擬貨幣匿名性和流動性,將詐騙所得轉移到不同錢包或交易所,追查不易;假幣商也可能利用國內外法律差異逃避司法管轄,或僞造身分隱藏,檢警最難突破的就是如何證明假幣商真實身分和行蹤,及如何追蹤和凍結幣流。

林建均說,有些假幣商不僅鑽研洗錢防制相關書籍,甚至考取國際證照,宛如合法金融專業人士,身分更難被識破。

雄檢襄閱主任檢察官宋文宏說,泰達幣洗錢是這兩年新興手法,檢警偵辦需與時俱進,不容假幣商挑戰司法威信。

基層檢警說,詐團犯罪手法不斷變化,檢警雖可利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分析技術追蹤和識別手法,但「法律面不足」仍是障礙。

檢警認爲政府宣示打詐,相關犯罪現今法律卻仍輕判,至今沒有虛擬貨幣主管機關,對詐團難有遏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