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一場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北約峰會

新華社布魯塞爾6月15日電 新聞分析:一場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北約峰會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任珂

北約成員領導人14日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舉行會議,這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北約成員國領導人的首次會議。分析人士認爲,北約內部裂痕不會因美國總統易人就自動癒合,此次峰會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該軍事組織痼疾也遠未獲得根治

特朗普任美國總統期間,曾一度拒絕明確表態支持北約的集體防禦條款,他還指責盟國拖欠會費,甚至威脅要退出北約。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提出北約“腦死亡”的言論。美國與北約盟國出現明顯裂痕。

此次峰會上,拜登強調“美國回來了”,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大讚“跨大西洋家庭”重聚。不過,如何修補內部裂痕、確保未來不再出現信任危機,他們都未給出適當答案

當被媒體問及如何才能說服那些不信任美國的盟國、讓他們相信美國立場不會因爲總統易人而變化時,拜登答非所問。他說,自己要用行動證明自己與前任不同,美國共和黨領導層已分裂,特朗普的政策並未得到最廣泛支持

斯托爾滕貝格提出旨在改革北約現有機制、使之適應新的國際形勢的2030倡議。與會領導人雖認可這一倡議,但未對倡議細節達成共識。斯托爾滕貝格原計劃要增加共同預算,以支持北約軍事行動,但遭法國、比利時等國反對。

峰會還決定加強北約作爲政治磋商平臺的作用。事實證明,在同屬北約成員的土耳其希臘發生爭端時,北約作爲政治磋商平臺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連內部矛盾都無法擺平,北約何以在國際舞臺發揮作用

此次北約峰會公報中還提及所謂中國議題。分析人士認爲,中國並未對北約國家構成安全威脅,北約此舉,是要爲冷戰後自身生存尋找“合理性”,也是爲美國遏制中國提供戰略支撐。

歐洲議會愛爾蘭議員米克・華萊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中國不是安全威脅。“美國軍艦開到了南海,而中國軍艦並未開到墨西哥灣,這是誰在威脅誰?”

馬克龍表示,不應對中國抱有偏見。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不應過分解讀所謂“中國威脅”。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看來,本次峰會的中國議題,很大程度上是爲了迎合拜登,但之後如何落實,各方還會繼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