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合”上做文章 “用”處下功夫

部省合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一次重要改革創新和實踐探索。工作開展近3年來,部省合建“四方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合建高校區域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爲全面展示部省合建工作取得的成效,本報從今天起開設“聚焦部省合建高校改革發展”欄目,敬請關注。

部省合建能給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地方高校帶來什麼?對雲南大學來說,答案是更好的辦學條件、更健全的體制機制、更強的發展信心……

2018年2月,教育部啓動部省合建工作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學建設,雲南大學成爲14所入選高校之一,加之此前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這所有着近百年曆史的西南地區重要學府正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

“成爲部省合建高校,不僅讓學校有了更高的辦學站位,明確了辦學思路,也極大地提振了全校師生對學校發展的信心。”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說。

整合資源融合

根據與雲南省政府簽署的協議,教育部參照直屬高校模式對雲南大學的建設發展予以支持。

部省合建啓動以來,從科研項目申報重點實驗室建設、師資培訓、資金支持到日常工作,學校迎來的變化滲透在辦學治校的方方面面。

“現在學校日常收發公文,參加各類會議都和教育部直屬高校同等對待,教育部各種通知文件的擡頭也加上了部省合建高校。”雲南大學一位機關幹部說,這些舉措無形中都增進着大家對學校新定位的認同,促進着學校治理能力的提高。

爲了推進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和部省合建工作,雲南成立了以省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總體規劃與重大政策,協調解決重點問題,足見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在省裡相關部門支持下,一場涉及人事制度、採購制度、科研體制機制、外事管理、學科建設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正在雲南大學全面鋪開,政策所指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激發辦學活力。

與此同時,雲南省財政在2018—2020年3年裡投入不少於25億元資金,真金白銀地支持雲南大學開展一流大學建設和部省合建工作。

2019年,雲南省委、省政府聘任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生態學學科帶頭人方精雲到雲南大學擔任校長,聘任北京大學人事部部長劉波到雲南大學擔任黨委常委、副校長,這背後是雲南支持部省合建工作的另一個抓手:加強幹部隊伍建設。依照部省合建協議,雲南省委組織部主動與教育部溝通,爲雲南大學選優了包括黨委書記、校長等在內的領導班子成員。

在林文勳看來,做好部省合建工作關鍵在於理解一個“合”字,“一是合作之‘合’,參與各方圍繞共同的目標加強合作;二是配合之‘合’,大家共同配合形成合力;三是融合之‘合’,高校要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四是整合之‘合’,高校要借這個機會優化學科佈局,最大限度整合各方資源”。

統籌部省合建與一流大學建設

與一流大學建設同頻共振、融合發展是雲南大學部省合建工作的一大特點,學科建設則是兩者重要的交匯點

雲南大學副校長趙琦華介紹,通過統籌部省合建和一流大學建設兩項工作,雲南大學實施了一流學科建設計劃基礎學科振興計劃、新工科發展計劃和新時代新文科發展計劃4項計劃,着力構建適應學校未來發展需要的學科新體系,以此引領帶動相關學科和學校整體發展。

來自部省合建的政策紅利,爲雲南大學的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學校得以在5個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羣)設立“學科特區”,賦予其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更多自主權。

服務國家戰略是雲南大學學科建設的另一條鮮明脈絡,這也是實施部省合建工作的題中之義。

以該校的傳統優勢學科民族學爲例,在這輪學科建設中,雲南大學民族學在知識體系重構、理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服務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方面實現了新突破,近年來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穩定、防控新冠疫情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相關學者撰寫的多篇諮詢報告獲得中央領導肯定和批示。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近幾年,通過實施部省合建和一流大學建設,雲南大學引進各層次人才170餘名,校內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也在快速成長,初步形成了民族學、生態學、生物學、政治學與邊疆問題研究四個“人才高地”。

趙琦華說,得益於部省合建,學校在基金申報、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日前公佈的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爲例,雲南大學共獲批48個項目,較往年大幅提升,在全國所有參與申報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名列第四。

主動對接服務區域需求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陳穗雲帶領的科研團隊,致力於用生物技術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種子生產、農作物病蟲防控等問題。這個只有四五名教師的團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逐年增加,產出的科研成果取得了廣泛的經濟效益,僅團隊研發的“多肽保”一項產品,就幫助全省農戶節約病蟲害防治成本數億元;研發的介質花粉技術已經覆蓋全國70%以上的菸草種子生產。

“部省合建帶來了資金投入、人才支持等方面的紅利,讓我們的團隊近幾年發展越來越好。”陳穗雲說。

發揮學科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是部省合建工作的着眼之處,也是高校自身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重要落點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做好服務才能聚集資源,這個過程與學校自身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在服務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作貢獻。”林文勳說。

按照部省合建高校重點支持建設至少兩個學科羣,緊密對接服務本地主導特色產業的要求,雲南大學認真編制了優勢學科對地方主導產業方案,組織實施了一批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

雲南大學民族學牽頭協同相關優勢學科團隊,主動對接服務雲南區域發展需求,在旅遊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民族及旅遊文化傳承傳播、數字經濟業態下的旅遊產業發展研究、脫貧攻堅和特色小鎮建設等方面提供了諸多助力。

雲南大學生態學學科羣,近幾年則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生態安全、高原特色作物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雲南大學研發的根結線蟲高效生防產品與技術解決了重要經濟作物根結線蟲病防治的關鍵難題,近3年在雲南和周邊省份的蔬菜、果樹、菸草和中藥材主產區累計推廣790萬畝,大幅減少傳統農藥的使用,累計新增經濟效益近33億元。在當地花卉、藥材、咖啡、茶葉等產業中,也能看到雲南大學教師的身影,他們研發的多項綠色生產技術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記者 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