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以雞尾酒療法解決少子化問題

社論

行政院提高育兒津貼,8月起撫養0到未滿5歲幼兒津貼,從目前每月2500元增加到3500元,明年8月進一步提升爲5000元。另外,0到2歲幼兒送公託或公共托育家園,每月托育補助從3000元提高到4000元,明年8月起進一步提高到5500元。2到6歲就讀這些機構月費,8月起減收1000元,明年8月再減收500元,繳費最多不超過3000元。教育部今年和明年預算將因此增加390億和502億元。

育兒津貼不是唯一解藥

這樣看來,一個撫育2歲以下幼兒的家長,明年8月將幼兒送公託機構教育,將可每月接受政府10500元或13500元補貼;2到5歲幼童也可以獲得每月5000元補助,以及各類非私營幼教機構繳費減少的優惠。政府期待這些補貼,能對年輕人產生激勵效果,提高生育意願。

我國去年(2020)的婦女生育率爲1.0,遠低於全球的2.3,也明顯低於已開發經濟體1.6,歐盟仍有1.5,北美也有1.7,這些富裕國家都超越臺灣許多。我國已經和南韓(0.9)、澳門(0.9)及香港(1.1)同列爲全球生育率最低經濟體,導致去年出生人口16.5萬人、死亡17.3萬人,死亡超過出生7907人,首次發生自然增加率負數的「死亡交叉」。另外,遷出人數也多過遷入人數2.09萬人,使得臺灣總人口進一步下降。

然而,提高育兒津貼真能提高生育率嗎?撫養子女費用,其實遠超過幼兒階段的各種開支。在子女的整個成長階段,爲了教育、補習、才藝、旅遊、出國交換,甚至留學,所衍生的各種龐大開支,加上學習競爭上的各種壓力、擔心其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在在都讓目前年輕人遠比他們父母一代,更不願生兒育女。因此,即便是歐美等提供大量育兒補貼的先進國家,都無法維持人口不墜的婦女生育率(2.1),更何況是補助水準還是較低的臺灣。但即使以津貼激勵生育的政策有效,遠水也救不了近火,難以扭轉已經在下降的臺灣人口數;其衍生而來的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學校爲爭取學生降低要求,導致教育品質惡化等一系列弊病,已在嚴重衝擊臺灣社會,不能不嚴肅處理

基本上,要解決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有效方法,應該是多元式的「雞尾酒療法」,除了提高生育率外,放寬移民限制、延後退休年齡、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讓退出勞動市場者二度就業、大量使用機器人等,在臺灣都還有極大空間,應該認真推動。然而,每一種政策措施都可能有副作用,在設計時必須相當謹慎,以免產生難以回覆的弊病。例如,新加坡十餘年來引進百萬工作人口,填補了低生育率的不足,但卻嚴重衝擊本地人士的就業機會,已成爲重大的選舉議題,也讓執政黨付出了代價。同樣的狀況出現在德國,因大量中東移民集中居住而衍生社會問題,也付出了政治代價。

解決方法必須多元並進

在延後退休年齡上,美國早在1978年和1986年就通過和修正《僱用年齡歧視法》,將「強迫退休」認定爲違法,只有危險工作和高薪主管可以例外。英國也因2019年法院判決牛津大學以超齡(該校67歲退休)解聘資深教授爲違法,可能很快會廢止強迫退休制度。法國也在延後退休年齡,但卻引發了勞工的反對抗爭;因爲涉及到退休金領取權益和世代矛盾問題,必須妥善處理。

在婦女勞動參與率上,臺灣2018年爲51%,稍低於日本(52.5)、南韓(52.9),但明顯低於美國(57)、加拿大(61)、英國(58.1)、德國(55.9)、香港(55.1)和新加坡(60.2)等先進經濟體;若政府提高對託嬰和幼教的支持,這個比率應可提升。另外,若能提出有效的鼓勵政策,企業僱用二度就業者的狀況也可以大幅提高,減緩勞力不足的問題。當然,大量使用更有「智慧」的企業和家庭機器人,也可以稍微紓解缺工

少子化是嚴肅的國安問題,整個社會都必須高度重視。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多元並進,且要謹慎規畫,纔可能創造一個讓年輕人樂於養育兒女的環境,避免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果。提高育兒津貼只是其中一環,絕非唯一解藥,更必須注意避免浪費和無效率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