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津餘祭 活絡旗津漁村文化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創業研究所在旗津中洲舉辦「中洲津餘祭」,圖爲裝置藝術「洄游羣」。(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在旗津中洲舉辦「中洲津餘祭」,遊客使用「撈津餘」互動裝置打撈中洲漁港海廢。(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結合旗後商圈振興計劃首度高雄市旗津中洲舉辦「中洲津餘祭」,打造9項裝置藝術及1個隱藏打卡點,透過社區導覽的方式,讓居民與遊客更貼近作品創作理念及在地文史,爲在地社區打造不一樣的街頭風貌

「中洲津餘祭」裝置藝術策展王學翎表示,從中洲當地文化發想的裝置藝術大致可分爲在地文化、漁業文化、環保議題等3面向,以中洲渡輪站爲出發點,在中洲漁港、中洲魚市場葉氏宗祠永洲大戲院設置裝置藝術,皆與當地的特色、文化、歷史息息相關。

裝置藝術「永洲大戲院」透過修復節目海報,見證永洲大戲院歌舞昇平的過去。「中洲報」蒐集了1956年至1990年間,影響中洲地區的重要新聞,梳理中洲聚落的歷史脈絡。「生肖牌纜樁」將西南地區沿海常見的卡牌遊戲印製港邊纜樁上,成爲遊客熱門打卡景點藝術家吳君旋作品「祝旗」蘊含當地漁業文化,在夜間點燈後別具特色。藝術家呂昀珊的「重返」及「洄游羣」以魚羣意象,象徵中洲居民與海洋息息相關的日常風景

「撈津餘」爲團隊取自兒時在夜市金魚的回憶,結合旗津中洲漁港的海廢議題,延伸出能打撈旗津港邊多餘海廢的互動式裝置,這款設置在港邊,結合漁網木箱的「撈津餘」裝置,便可輕鬆撈起海廢。透過裝置藝術展覽,強化在地居民的海洋環保意識,期望當地在發展觀光之餘,與居民和遊客共同保護海洋資源

團隊表示,這是第一次有願意深入瞭解在地文化的遊客進入社區走動,4天展覽共吸引近200人次參觀,當地居民也能在展覽期間,導覽講述在地文史,有助地方保留當地特色及發展文化商機

(中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