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入關?綜合性戰略陷阱的示範

(圖/中新社

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網路手機用戶國。雖然線上言論受到審查限制,加上消費主義盛行下「公知」逐漸退守學院,善於掌握羣衆心態與修辭技巧、賺取動輒數百萬點閱的「鍵盤政論」(亦稱「鍵政派」)遂成爲新時代的特殊現象。「鍵政」內容雖不少意在以「爆論變現」(狂誕之論卻有吸引力),但一些主題的盛行、官方雖駁斥但又未完全封鎖,甚至還有嚴肅期刊做學術檢討,其創意與問題都值得深思

例如去年底突然橫空出世,與中美之爭直接有關,又牽扯到兩岸關係的「入關學」,就是一例。介紹與批判「入關學」的報導已相當多,大陸與西方學界解構其誤解歷史專論也不少,但類似「入關」的主張在網上還是受到很多擁護。

簡言之,「入關」指的即是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取代明祚,繼爲正統網名山高縣」的鍵政家去年底陸續在網上闡述、鼓吹當代中國應該取法「入關」,才能從吃力不討好的舊秩序突圍。言下之意,美國朝貢體系的中心,卻一如腐敗的大明,自居文明上國,純粹仰仗收取霸權制度租金、壓迫本國與剝削邊緣國家度日。至於五眼國家,則好比匈奴四周的「左右賢王」,爲「王庭張目。相對於此,崛起中國有如後金蠻夷,「挖參摸魚」慘澹經營還不免遭逢霸主欺凌。與其如朝鮮一般綏服於繁瑣經學的舊秩序,卻無止境地自取其辱,不如集中力量辦工業、快意入關取代之,屆時自有新制度、新哲學合理化霸業

批判入關學首先認爲它充其量只是一種來自修辭與譬喻的「論」,否定其「學」的自稱;第一大忌便是自目「蠻夷」。雖然「反美」論調與中美貿易戰以來的氣氛合拍,但正講求「文化自信」與復興傳統的中共怎能接受「蠻夷」?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領導,豈是隻知講求「七大恨」的狹隘之輩?其他問題包括「關」在哪裡?是麻六甲還是卡脖子的「芯片關」?川普固然自毀自由國際秩序長城,美國製度豈如崇禎朝腐朽不堪?將伊斯蘭國、新冠病毒撕裂美國比喻流寇、闖王,不成比例。最大的硬傷是入關之後要「怎麼辦」?等着黃袍加身卻重複稱王稱霸的故事,只能說得到「權力移轉論」的皮毛,卻只是另一種粗糙的強權政治論,不僅距離「霸權穩定」的境界很遠,甚至大東亞共榮之輩也甘拜下風,果然自證作者未脫蠻夷的稚氣

雖然禁不起嚴肅檢驗,但官方並未完全封殺入關學,顯示言論檢查不能妨礙崛起過程瓶頸期的內外壓力宣泄。只是鍵盤上的鬱悶宣泄便罷,如果變成鼓吹「形左實右」的冒險主義,不能不請學院把歷史經典搬出,實事求是地逐條反擊。反擊說明了內外雙循環、新基建的自立更生,並非重複60至70年代的「三線建設」;第1個百年前夕,鄧小平「後30年」的典範地位,也不能簡單用「前30年」加以否定。香港或許多少要深圳化,但數位人民幣不會外匯券化,深圳也絕不會大寨化。

入關學批判也帶來些許正面反思,特別是「華夷可變論」。表面上是扯旗造反、以夷變夏,反對美國「華」的地位,但也提醒人們中心與邊陲的關係不是萬世不易。如不能使臣以禮,事事講求交易的藝術,末了衆叛親離,天下皆如路人。這也同時展示入關學的價值:示範了崛起過程,包括修昔底陷阱、威廉德國陷阱、金德伯格陷阱(公共財短缺)等多重症狀,要戒慎恐懼地避免。

最後,慘遭入關論波及的是電影《八佰》。《八佰》遲到了1年,也是審查原因。入關論竟然苛責,認爲紀念《八佰》太早,應該等「入關」再說。這等於是把「關」從麻六甲搬到臺灣海峽。但21世紀的兩岸關係可以簡化爲「明清易代」嗎?美國選舉或許一時有「暴走謀勝」的現象,只要和平仍有一線可能,更應該沉着淡定以對。華夷之爭都可能用更文明的方式進行,兩岸豈有急着「入關」、「出關」之理?(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