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校外培訓亂象不能單靠"綜合治理",校內消化"剛需"纔是關鍵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有關部門和各地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但在一批不合規的機構被整頓、關停的同時,內容超前超標、虛假宣傳亂收費現象仍屢禁不止。

按下葫蘆浮起瓢

說起培訓機構“卷錢跑路”,江蘇省南京市的張女士氣憤不已。2019年,她給女兒報名了一家自稱“高端國際品牌”的培訓機構,存了上萬元的課時費

“前一天還好好的,沒有任何徵兆,第二天就人去樓空了,電話打不通,人也找不到,1萬多塊錢打了水漂。”張女士感到困惑,“家長們維權艱難,聽說和我有相同遭遇的家長還不少,培訓市場到底怎麼了?”

2018年8月,國辦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系統性文件。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各省區市也開始專項治理,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效。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校外培訓機構整治過程中,一些問題“按下葫蘆浮起瓢”,甚至滋生出新的問題:一些培訓機構從“地上”轉爲“地下”,明着被關停,實際上“改頭換面”重新營業;一些培訓機構師資隊伍良莠不齊,有的甚至不具備教師資質;儘管三令五申,培訓機構參與招生錄取的現象仍然時隱時現……

課外班的亂象,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目前,已然形成了由補習機構、線上教輔平臺等相關羣體組成的利益鏈條。”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劉希婭調研發現。

這樣的現象需要引起警惕:一些在整改中“下馬”的培訓機構悄然轉移到線上,提前學、超前教、虛假宣傳、亂收費等現象也隨之轉移到線上。與線下培訓相比,線上培訓具有生源、師資分散的特點,既難於監管,也難於整治,很多地方尚未出臺具體整治細則。

痼疾在標也在本

1月7日召開的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表示:“大力度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這是當前面臨的緊迫難題,這個難題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態難以形成。這件事非辦不可,必須主動作爲。”

要想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必須把因果鏈搞清楚,把責任鏈理清楚。培訓機構亂象之所以成爲頑瘴痼疾,其監管難既難在“標”,也難在“本”。

從“標”上看,校外培訓機構整治既屬於教育問題,又需要各部門綜合治理,涉及市場監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公安、應急管理、衛生、網信、文化等部門,“九龍治水”,職責交叉。整治過程中,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線下要求不達標,就轉戰線上;超前教學不允許,就“陽奉陰違”……

從“本”上看,校外培訓是很多家庭的“剛需”。孩子需要補課,家長沒有精力和能力輔導,不報培訓機構怎麼辦?下午3點半放學,家長沒有下班,不上“託管班”孩子誰來接?別的孩子都報班,自己的孩子不報,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在整治校外培訓機構過程中,甚至出現“家長打掩護、上課‘對暗號’、培訓轉‘地下’”的怪現象

當前,校外培訓市場上,不僅有大機構、小機構,更有很多“單師單科培訓”,自由職業者、體育藝術特長人員、高校學生等都能成爲老師,監管對象分散、數量多,也給規範化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教育部門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培訓機構爲全日制學校提供優質規範的教育資源,在學校特別是薄弱學校的教學革新、課程研發、管理優化和課後服務等方面,在校內消化人民羣衆‘培優補差’的‘剛需’。”全國政協委員胡衛建議。

握指成拳解難題

“北京市已經研究出臺相應的規範和引導。一方面是辦學資質、辦學標準以及疫情防控的要求;另一方面,市教委將進一步加強對教師資質、超綱超前教學、教學質量不高,特別是預付費資金、培訓服務合同、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的監督,堅決堵住隱患。”前不久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

培訓機構具有鮮明的教育屬性,直接關係立德樹人的成效。這也就意味着,需要對其在辦學許可、登記、收費、廣告宣傳、安全、衛生乃至食品安全等方面嚴格監管,劃出“紅線”,明確“底線”。

在教育教學方面,亟須督促校外培訓機構遵循教育規律。“我呼籲,儘快在市域範圍內建立統一的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平臺,將所有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情況、開班情況、學生名單、培訓內容、任課教師、上課時間統一錄入平臺。”浙江省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說。

同時,亟須對培訓機構師資隊伍的師德師風作出監管,不但要審覈其資質,更要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等各方面對其嚴格要求。

“治理的力量要注重統籌,進一步明確市場監管、民政、發展改革、財政、公安等部門的責任,共同發力,力爭取得重大突破。”陳寶生強調。

“九龍治水”如何變成“握指成拳”?有專家建議,可以建立由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細化分工、壓實責任、大力推進。同時,需要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會在行業發展、規範、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

“要堅持眼睛向內抓治理,校內教育教學安排、管理服務要調整、要跟上,切實解決好學校內、課堂內教不到位的問題。”陳寶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