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太陽:實質與形式乖違的學運

▲去年的太陽學運社會引發熱烈討論。(本報資料照/ETtoday攝影中心

文/孔祥科

去年太陽花學運將屆滿一年,沈澱一年後,或許可以對某些是非曲直,更有斷出真僞的可能。

國共鬥爭期間被刺殺身亡的詩人聞一多曾說:「青年永遠是革命的,革命永遠是青年的」。對於社會的腐敗,或走向錯誤與偏斜,年輕人具有天生敏銳的嗅覺,同時亦有超乎想像的熱情,他們聚集一起,瞬間釋放的熱力,足以改變一個時代。故而,對於整起運動,在其普遍性意義上,亦即年輕世代作爲推動社會變革的簡單層次上,是值得喝采的,也應獲得足夠的敬意。

但17世紀西哲法蘭西斯培根也早已說過:「年輕人宜於創造,不宜於判斷,宜於實行,不宜於出主意。」固然年輕人富於直覺,對於已經失衡的社會,有一顆公義腦袋,憑着熱血起而糾偏,但他們卻未必對整個世局有高闊周妥的觀測,而有能力展開一卷美麗藍圖

去年整個學運也就是呈現了這般的情境蓄積在年輕人心中的不滿飆升到了高峰,社會剎時裂開一道缺口,他們佔據了立法院,並在街頭散開,他們一起指出了這個社會缺乏公義,進而試圖以砸毀體制代價,欲將世界立即扳成他們想像中該有的樣子。但他們提出的方案,卻恰恰與他們的目的相違。

整場運動其真正的社經背景,緣於世代正義的淪喪、以及生活競爭壓力的強大,因而年輕世代被有心人士找到了搧動機會,而房屋土地有形資產,恰恰又逢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這時年輕世代徹底不知所措了,甚至變成爲一時看不見未來的一羣,他們既孤獨、悲傷,卻又憤怒。但這個屬於經濟、與社會層次的問題,卻被帶向了統獨、以及自由與壓迫、以反中與賣臺爲切割、爲對抗的政治場域,用「反服貿」、「反黑箱」爲名義發動了一場實際上是政治鬥爭的公民抗爭

它因而變成了一場實質與名義、目的與手段發生完全錯謬與背離的運動,歷史將最終證明,年輕人的熱情被玩弄,而他們的命運依然停滯,並未得到一絲改變的可能。

作者孔祥科,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歐亞中心主任,臺灣專案管理學會主任委員兼專案總監。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