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草原上,種地牧民和他們的田長

(原標題藏北草原上,種地牧民和他們的田長

新華社拉薩7月11日電(記者邊巴次仁普布扎西)穿着寬大的藏袍,操着一口地道的牧區方言,在地裡鋤雜草的格桑吉姆身材有些發福

全村人一樣,今年她家的地全種了芫根。當地一位牧民企業家在縣城所在地開了一家芫根加工廠,收成後全部統一收購。

她家的這塊農田位於當惹雍錯湖的東面,相距不過幾十米,四周是切割成百餘塊的農田。

位居西藏苯教三大聖湖之一的當惹雍錯,面積1400平方公里,靠近村子一邊長達幾百米的湖岸是一片長條的翠綠,與湛藍的湖心猶如用刀切割一般,美麗至極。

農田東面一處較爲寬闊的高地上形成了南村。中間一條長長的柏油路房屋落座兩邊。

這裡的房屋,面朝當惹雍錯,背靠一座大山,遠眺達果雪山。與西藏絕大多數村落坐北朝南的格局不同,這裡是坐東朝西

位於藏北羌塘草原深處文部南村,正名爲文部鄉南居委會,然而很少有人用這個正名。這裡的海拔4645米,入選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文部南村耕地總面積825畝,分處四地;草場面積153萬多畝;由4個自然村組成,302戶1016人,牛羊超萬隻(頭)。

中國農田海拔上限爲4750米,位於日喀則市薩嘎縣境內。文部南村耕地的海拔已接近了這個極限值

種地的牧民或從事牧業的農民,藏語裡有專用名詞——薩馬卓,即半農半牧之意。然而文部南村的獨特,在於其延續了千年的象雄文化印跡以及這裡獨有的田長制度。

田長,掌管全村農田的耕種、灌溉和收割時間,以及敬神祈福儀式等。

55歲的多吉石諾,像爺爺父親一樣成爲田長時,才23歲。

然而這一職位並非世襲。“我是投票選舉出來的。”他說,四五個候選人中他的得票最多,“我的爺爺據說是抽籤當選的。”

超過1.8米的身高,棱角分明的臉龐有些消瘦,兩根辮子從兩側耳後垂下,戴着一頂駝色的圓氈帽

因爲耕地少,所以珍貴,所以每塊農田都有名字

“跋”“朵嘎”這些名字,田長說是象雄語,“跋”即藏語裡扎西德勒的意思。而“洛瑪”“強瑪”從字面理解,應是藏語,意爲南邊的,北邊的。

更重要的是,三年的時間裡他從父親那裡學習到了如何觀天象、觀太陽,以此確定耕種勞作的時間,主持敬神祈福的儀軌

觀測太陽,是田長必須掌握的技能。將一塊小石頭放在後脖頸處,然後抵着牆,觀太陽起落的方位和時間;或觀測陽光從屋頂的“嘎空”照進屋內的角度和時間。在用電遠未普及的過去,藏族百姓家的屋頂都會開個小洞來透光。

三年後,學成出師的田長多吉石諾開始掌管全村的農田,帶領全村人青稞,還要主持一年四次大型的敬神儀式。

村民們說,他用這個方法測算出來的耕作時間,與西藏自治區藏醫院每年出版的歷算書測算相差無幾。

“產量不高,品質極好。”他說,種下5斤種子,最好的收成也就30斤。這是高海拔帶來的直接結果。

可這30斤青稞磨出來的糌粑,曾經是貢品。而這裡的青稞,則是苯教宗教儀軌必備之物。

在藏北廣袤的草原上,有6畝田地的格桑吉姆,比起62歲的“牧主”後代貢確扎巴,可謂是一個小“地主”。

“糌粑可以買,所以不種青稞了,芫根收入更好。”格桑吉姆說,去年文部南村人均收入超過了8000元。

貢確扎巴家中三人,2畝地,一處房產。爲了服侍在山洞裡修行的85歲的母親次仁措姆,他與母親暫居離南村25公里左右的山洞裡。

“山洞所在的這座山,就是象雄王朝的遺址之一——瓊宗。”貢確扎巴說,史書記載象雄王朝有最著名的四宗四殿,分別以虎、獅、麒麟、龍命名四宗。瓊宗便是麒麟宗堡。文部一詞據說也是象雄語,然而全村沒人能解釋其含義。

傳統文化的遺蹟,自然景觀的壯美,讓這個草原深處的村落正在發生着很多變化。

校舍是村子裡最現代化的建築,牧人的房子多以石頭壘砌而建,古樸的苯教寺廟文部寺位於村子的最高處。

“全村共有30個家庭旅館,其中效益好的有十幾家。”西藏自治區總工會駐村幹部劉莉說,今年上半年遊客近700名。

文部鄉隸屬西藏那曲地區尼瑪縣,尼瑪是太陽的藏語,其北部爲大面積的無人區,這裡也是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轄區。

1976年,爲解決草畜矛盾,經西藏自治區批准,這片亙古荒原上相繼成立了雙湖和文部兩個縣級辦事處,2053名牧民趕着16萬餘頭(只)牛羊挺進北部無人區。後來,文部辦事處改設爲尼瑪縣,雙湖辦事處升格爲雙湖縣。

文部南村,即將迎來一場旅遊開發。

編輯:陸燁

(原標題:藏北草原上,種地牧民和他們的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