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學校原址旁是三家相鄰化工廠 土地污染嚴重

學校原址旁是三家相鄰化工廠,臨近土地污染嚴重

這麼多學生同時出現不良反應,家長們把問題指向了學校北邊的一片工地,據他們反映說,這個地塊上原來是三家化工廠,懷疑污染來自對土壤進行的開挖作業。

三家化工廠中,最大的化工廠叫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緊接着的是長宇化工和華達化工。一名在常隆化工工作了30多年的老員工說,在他記載的生產日誌上,像克百威、滅多威、異丙威氰基萘酚這樣的都屬於是劇毒類產品。而廠裡職工有時候爲了省事,不光將有毒廢水直接排出廠外,還將危險廢物偷偷埋到了地下,對環境帶來了很大隱患。

由於長期在車間裡接觸污染產品,一些員工患上了皮膚病等職業病,在被開具相關的診斷證明後,很多人被要求提前離廠。後來,這幾家企業也陸續搬離,當地政府準備在環境修復後將該地塊用於商業開發。

在一份項目環境影響報告上,這片地塊土壤、地下水裡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污染物爲主,萘、茚並芘等多環芳烴以及金屬汞、鉛、鎘等重金屬污染物,普遍超標嚴重,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濃度超標達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濃度超標也有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甲苯總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也有數千倍之多。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小川指出,以上這些污染物都是早已被明確的致癌物,長期接觸就會導致白血病、腫瘤等。而當地在短時間內出現這麼多羣體性的症狀,且發病率這麼高,應該與該地塊的嚴重污染有一定關係。

環評報告存在嚴重瑕疵,學校未批先建

常隆化工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但它的另一面卻並不光鮮。2015年,江蘇省靖江市養豬場被曝“地下藏毒萬噸”,其中就有常隆化工出來的化工垃圾;2014年12月,常隆化工旗下的常隆農化等6家企業因傾倒廢酸污染河水,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判罰1.6億多元的罰款。那麼,一所學校爲什麼非要選址在污染企業地塊旁邊呢?

按照教育部門的解釋,之所以要選擇現在的校址,是因爲學校原來的整體建築存在安全隱患,要另建校區。他們表示,已做過相應的環評。“這個地塊的土壤,包括檢測都是達標的,就是因爲選址的評估報告中,它也是符合規範的,是符合學校用地的。”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紀忠說。

然而,記者經過調查發現,當地官員認爲符合規範的評估報告其實存在嚴重瑕疵。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就指出,這份環評報告中只考慮了氨氮、重金屬、pH值等常規的污染物指標,卻沒有考慮到農藥的成分。

更讓人不解的是,已經確認符合建校規範的環評報告最後還指出,項目北側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經受到污染,存在人體健康風險生態風險”。報告還建議,爲避免“所在區域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本地塊嚴禁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而實際上,建校所用的正是抽上來的重污染地下水。

這份環評報告還指出,常隆地塊場地開展修復後,會產生一定的空氣污染,常州外國語學校如果在修復驗收完成前投入使用,“必須注意”“修復產生的污染對在校師生的影響”。對此專家指出,這份報告僅僅只是提到了“必須注意”,但卻沒有明確提出,學校搬遷應該是在污染場地修復完成以後,這是環評的重要缺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建校依據的這份環評報告批覆時間是2012年3月31日,然而學校奠基施工的時間卻是2011年8月21日,也就是說,學校開始施工的時間比環評批覆時間整整提前了7個多月,屬於典型的未批先建。2015年9月大批學生入校,但此時北邊的污染土壤還正在開挖修復中。

學校檢出多項特徵污染物,如埋下一顆生態炸彈

由於很多學生出現了身體異常,家長們委託檢測公司對常州外國語學校裡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氣進行了檢測,結果多項特徵污染物被檢出。

在對空氣的檢測結果顯示,常州外國語學校裡的教室、宿舍、圖書館等處也都測出了丙酮、苯、甲苯、乙苯二氯甲烷等污染物質,專家認爲,這也與鄰近的常隆污染地塊上的污染物質對應吻合。

爲減少污染工程項目對學校、居民區等環境敏感區的影響,國家規定,大氣環境防護距離一般認爲至少在300米以上,項目廠界大氣環境防護距離之內不應有長期居住的人羣。但記者在現場看到,常隆地塊離學校只隔一條馬路,實際距離還不到100米。

從2016年1月起,學校旁邊的常隆地塊原定的修復方案由土壤開挖變成了用粘土覆蓋,原定的商業廣場用途也被改成了生態休閒公園。對於這樣的土壤修復,有專家認爲,污染物質並沒有消除,它在地底下早晚還是一顆生態炸彈。

鏈條全線失守引擔憂,置師生健康於危險之中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州因爲在傾倒了大量有毒廢棄物的拉夫運河上建造住宅和學校,導致居民不斷髮生各種怪病,孕婦流產、兒童夭折、嬰兒畸形等病症頻頻發生,這就是舉世矚目的拉夫運河事件,拉夫運河事件喚醒了全世界對化學廢棄物的認識。

在環境敏感區建設學校,本應慎之又慎。然而,這起事件中,選址、建校、環保監測……多鏈條全線失守讓人擔憂,更是讓這所學校師生的健康長期籠罩在巨大的危險之中。

記者在採訪中都能意識到的問題,爲什麼相關的政府部門發現不了?學校該不該搬,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