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強:海信必須成爲人工智能企業,否則只能被時代淘汰

一邊是各行各業對技術的追捧和渴求,一邊卻是受困於商業化盈利的獨角獸,“冰火兩重天”是當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一熱一冷的巨大反差充分體現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特殊之處——價值只有落地應用中才能彰顯。而這也正是海信值得被關注的原因。

不久前,對提名專家和單位有着嚴格限定和要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人工智能”命名的獎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了2020年第十屆獲獎項目名單。全部100個項目中,青島奪得4個科技進步獎和1個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獎。其中,海信參與項目佔3席,“多源高維數據協同表徵及應用”“語義驅動視頻智能分析及適配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和“跨媒體知識圖譜推理的智能家居協同服務關鍵技術”分獲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給海信貼上“人工智能企業”的標籤毫不爲過。雖然沒有資本的追逐和驚人的估值,但卻是一點點從“地上”“長”出來的。

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如何讓冰箱能在用戶放入食材的同時就自動完成動態記錄,而不是隻能等冰箱門關閉後通過拍照的方式靜態識別,提高數據獲取準確率?這個聽起來有些普通的課題,卻是海信數字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重點攻克的產業難題。

提起人工智能,很多人立刻會想到Alpha Go戰勝李世石的“壯舉”。技術極客、擁有超炫酷黑科技,是很多人心目中人工智能企業的形象。但對海信來說,一個個類似食材動態識別的應用創新項目,纔是人工智能的“模樣”。與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路徑恰好相反,像海信一樣的產業公司之所以佈局人工智能,幾乎無一不是發端於一個個現實的產品改進和業務提升訴求。在很多獨角獸還沒誕生、人工智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陌生詞彙的時候,探索就已經在有意無意間展開。

早在2000年前後,海信就開始醞釀家電互聯互通和智能化應用。後來的聚好看,就是海信針對未來電視所做的佈局,瞄準在線內容增值服務以及基於電視場景的個性化推薦,掌握未來客廳市場主動權。

To C產業探索的同時,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海信網絡科技,也開始在智能交通領域試水。如今看來,雖然那時的信號調優系統只是最淺層次的智能化技術和應用,甚至談不上“人工智能”,但用智能化優化中國城市間交通的思維和願景,已經在海信形成。

2012年前後,以深度學習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爲標誌,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再次迎來大發展,產業迅速升溫。

海信內部的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也開始提速。用語音控制電視、冰箱等家電,對城市道路交通圖像進行分析和處理更好輔助交通治理、輔助駕駛設備研究……海信積極利用AI技術,拓展產品和業務空間。數字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置相關研究所,負責共性技術研究以及前瞻性創新應用開發。

如果說,投身人工智能產業對很多科技創業公司來說只是一道創業與否的選擇題,那麼對像海信一樣的企業來說,則是一道關乎未來生死存亡的必答題。它們對人工智能的渴求比誰都要迫切。正如海信集團高級副總裁、數字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維強所說:“海信必須成爲人工智能企業,否則只能被時代淘汰。”

2017年,國務 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海信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佈局。數字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專注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研發,與汽車電子研究所以及5G與物聯網研究所一道,爲未來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拓展提供支撐。與此同時,信芯微公司佈局研發人工智能芯片,各產品公司負責人工智能應用的開發與產業化。

永遠不要低估AI應用的複雜性

“小聚小聚,我要看李煥英。”利用語音交互功能讓電視自動查找想看的影片或電視劇,如今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但要讓用戶覺得流暢好用,而不是在跟一個“機器白癡”對話,卻一點都不簡單,要用到語義理解、知識圖譜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

“大多數用戶搜索時都習慣說簡稱或關鍵詞,而不會一板一眼說‘我要看《你好,李煥英》’。電視要能準確明白用戶的潛臺詞,找到對應的影片,而不是商品或其他內容。” 人工智能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說,自然的語音交互需要根據具體場景“適配”開發。吳文俊人工智能獎所表彰的,也正是技術在產業化落地應用上取得的重要成果。此次獲獎的“語義驅動的視頻智能分析及適配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和“跨媒體知識圖譜推理的智能家居協同服務關鍵技術”項目,技術成果的重要應用場景就包括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領域。依託兩大技術在垂直場景的深度開發,海信電視在業內首創六輪語音交互,“我要看孫儷的老公最新的電影”這樣刁鑽的問題也難不倒它。

永遠不要低估AI應用的複雜性,在海信採訪時,這句話被反覆提及和告誡。作爲業內產業類公司的代表,海信遠比科技創業公司更早體會到人工智能的落地難。在海信工程師看來,這是一門十分苦的差事。

以智能冰箱的食材智能識別和管理爲例,只有先有了基礎數據,才能談識別和管理。於是團隊照着權威教材,通過各種渠道蒐羅了500多種食材,認識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蔬菜和水果。好多地地道道的北方工程師第一次知道在貴州竟然還有一種叫“地瓜”的水果。在突破食材動態感知技術過程中,爲保證數據真實性,工程師模仿日常從冰箱存取食物的動作,收集了近200萬張圖片,積累了目前業內幾乎最大的數據集。

算力、數據和模型是人工智能的“三駕馬車”。科技型AI公司更擅長在辦公室內與計算機上的算法模型打交道,但落地應用卻更考驗場景數據積累和分析。不久前,谷歌AI研究院一位研究員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結論——每個人都想做模型工作,而不是數據工作,許多從業者將數據工作描述爲“耗時且無法追溯的工作”。而要破解落地難,恰是要突破數據這項艱苦的工作。

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很難與“速成”搭邊。3個獲獎項目從最初立項到摘得獎項,時間至少4年起步,持續優化提升則永遠在路上。海信網絡科技智慧交通負責人王雯雯表示,智能交通業務板塊已經將人工智能相關項目的研發週期規劃爲3年。“第一年預研,敲定算法和技術路徑等,第二年實現工程應用,第三年實現行業應用。”她說。

加速,再加速

海信的人工智能佈局還在加速。

疫情影響下,智能化步伐勢必越來越快,海信要始終跑在前列。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ICT和深度觀察報告會披露的信息,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約1565億美元,增長率爲12%;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約3100億元,同比增長15%。艾瑞諮詢預測,到2022年國內AI核心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573億元,複合增速58%。

“沒有深度智能化支撐,智慧家庭和智慧城市帶來的價值是有限的。圍繞人工智能行業痛點,海信在雲腦技術架構、自然友好的人機交互技術、系統可信賴技術等方面形成了獨特優勢,將重點圍繞這三大方向進行研究和佈局。”陳維強介紹,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讓用戶更無感、更放心享受AI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5月20日,海信社交電視的“社區撲克”將在天津召開的世界智能大會上首次亮相。依託全球首創的基於數字視網膜的家庭大腦以及全球領先的高精度實時人像分割及場景合成技術,能實現可跨越空間的AI社交撲克場景,親朋好友即使相隔萬里,也能“聚”在一塊打“夠級”。

當前,使用新技術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備受關注。海信正在研發智慧家庭中的隱私保護中心,圍繞傳感器端、特徵提取、隱私分級等方面,研究輕量級生物特徵加密、數據脫敏、區塊鏈和聯邦學習等隱私安全關鍵技術,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憑藉在知識圖譜等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持續積累,海信參與了IEEE P2807《知識圖譜架構》的制定,主導了標準中知識建模、圖譜隱私等模塊的編寫,標誌着海信雲腦技術開始引領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關鍵因素。場景的尋找,也是人工智能普遍遇到的難點。我們既懂AI,又有天然的硬件優勢,可爲場景搭建提供無數可能。”陳維強說,一年攬獲3項吳文俊獎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海信還將有更多人工智能“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