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入讀“國際班”成風 家長需謹慎對待

如今,初中畢業生進入高中國際班”已漸漸成爲一種風潮,很多家長甚至認爲孩子不上“國際班”就比別人落後。雖已是今夏最後一次招生說明會,北京21世紀國際學校報告廳裡還是坐了不少前來了解情況的家長。家長嚴女士目送着參加入學考試的孩子離開報告廳,回頭對記者說:“我特別緊張,希望他能考上,將來出國。”

但是,想要進入國際學校已不像前幾年那樣容易。在說明會上,該校校長助理介紹道,今年該校高中部僅招收百餘人,卻有近千人報名。這意味着,這些參加考試的孩子只有約15%會被錄取。

激烈的競爭並不能阻擋家長和學生們的熱情。北京二中校長鈕曉樺透露,目前學校國際部招生工作已經結束,錄取率在25%左右。記者還了解到,北京八中的國際部今年剛剛獲批,在幾乎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報名人數仍超過錄取名額的四五倍。在中外合作辦學歷史更爲悠久的人大附中等學校,競爭更爲激烈。

家長王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上‘國際班’已經成爲風潮,家長都希望孩子出國留學,好像孩子不上‘國際班’就比別人落後。”

上“國際班”何以在短短几年內成爲風潮?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與調查。

“國際班”何以成風

已經從北京某重點高中畢業3年,目前在美國留學深造的韓梅回想起高中的“國際班”時說,其實當時這只是學校爲了不影響大多數高考同學而採取的一種策略,“畢竟班裡有的複習高考,有的準備出國,容易讓學生分心。”

五六年前,公辦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的“國際班”還只是個別現象。但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400多所公辦高中成立了“國際班”或國際部,還有近兩百所私立的國際學校。上“國際班”已經成爲家長從孩子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計劃的大事,大學本科就出國留學已是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選擇。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家長學生選擇各種類型“國際班”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國內教育制度受到了部分家長學生的牴觸。有同學直言:“我就是討厭高考。”家長薛女士也對高中教育頗感不滿:“現在孩子上高中的學習目標就是考大學,整天不停地做題。我希望孩子在高中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這纔是對今後人生有幫助的事。”

其次,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質量受到一些家長和學生的青睞。“現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外學生中,中國留學生能佔到25%。”中國教科院研究員朝暉介紹道,“這一方面說明隨着國家的開放,國人對國際教育的瞭解愈來愈多,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高等教育的確存在一些問題。”

“國際班”成風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家庭經濟水平的普遍提高。有家長說,自己早就爲孩子出國做好了充足的資金準備。房價上漲也催生了留學熱,有的家長說幾年前多購置了一兩套房子,現在賣套房子就足夠孩子在“國際班”和海外的花銷。家長薛女士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家裡經濟條件足夠,何不讓孩子出國歷練一下?”

除此之外,一些在北京接受完整義務教育卻沒有北京戶籍的學生,也是報考“國際班”的主力人羣

“國際班”大多是尖子生

三四年前,出國留學似乎只是一些成績出衆的學生升學道路中的備用選項。現在就讀於北京大學的王同學曾經因成績不甚理想而選擇了“國際班”,“後來發現能考上北大,又不打算留學了”。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主動選擇到國外大學讀本科,他們在初中畢業後早早選擇就讀“國際班”,成爲當前一個新的趨勢

優秀學生就讀“國際班”,正在改變着出國留學的格局。十一學校國際部和本部“國際班”2012屆高三年級一共80餘人,共收到300多份國外知名大學錄取通知書。一名同學笑言:“‘國際班’的學生纔不是什麼高考的逃兵,他們大多是尖子生,成績絕對不比實驗班的差。”

能在“國際班”提前學到今後留學國外需要的一些本領,是吸引有出國意向優秀學生的主要原因。鈕曉樺認爲:“出國留學不僅僅要滿足國外大學的分數要求,還需要包括語言準備、對國際化理解的能力、生存交往的能力等。我們的國際部均配備外教,提供了相應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國際部的責任,就是提前爲學生在這些方面做充分的準備。”

如何面對“國際班”風潮

面對“國際班”風潮,有媒體對公辦高中的國際部提出“佔用公共資源”的質疑。對此,有專家認爲:“公辦高校的資源說到底還是爲中國的學生服務,這是沒有問題的。”

“這是一個複雜的情況。”鈕曉樺對此迴應,“教育多元化需求是現在的趨勢。就算不辦國際部,也不能阻礙學生自己的選擇。一個優質的學校,應該給學生搭建適合學生多元發展的平臺。”

當然,學生和家長也應該理性面對當下的“國際班”風潮以及出國留學熱潮。北京八中國際部雷老師提醒家長和學生千萬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要認爲選擇“國際班”是一條逃避高考的捷徑。“選擇出國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不僅需要成績好,也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國內的學生,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學就輕鬆不少,但是國外高校大多是寬進嚴出,學習壓力很大,學生還要獨自考慮生活方面的問題,其實非常辛苦。還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