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赴陸求學 全球大學排名的誘惑

北京清華大學一隅。(取自新浪微博@清華大學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佈 2021 全球大學排名,評比包含93個國家、1527所大學入榜,主要參考五大指標包括教學、研究、論文品質、企業收入及國際視野。英語世界的國際視野媒體,關注全球前五大的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而華語媒體最常報導的大學排名,多列舉:北京清華第20名、北京大學第23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第25名、臺灣大學第97名等。

大陸高校排名提升

繽紛多元的全球大學排名,是否影響臺灣學子赴陸求學的意願?一直是筆者多年來觀察的觀點。THE公佈排名之時,還特別撰文指出大陸的大學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並宣稱自2011年改爲目前的統計方式之後,進入前100名的大陸大學比去年增加一倍,達到6所,美國與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差距正在縮小,有些領域中國甚至超過美國。此外,日本媒體報導追究排名第36名的東京大學、第54名的京都大學,怎麼漸漸被中國的大學超越了?

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識長Phil Baty評論稱:此次中國挑戰西方大學佔據排名頂端的傳統優勢地位,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環境中,中國的大學這種積極的變化似乎將繼續下去。隨着中國更多本土人才留在國內,全球知識經濟將開始尋找一種新的平衡。大陸大學這種積極的變化似乎將繼續下去,尤其是當前學子正在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全球學生教職工的國際流動有可能會減少,西方成熟高等教育部門也或將面臨財務挑戰。

大學評鑑讓人質疑

文理基礎學科見長的北京大學預算投入,很難與擅長理工應用的清華大學相比,清華大學比起北京大學更有財務優勢,去縱橫世界大學排名這一場金錢遊戲。但大陸學界對於這些名校拿大筆預算,爭相投入大學排名的軍備競賽也有雜音,高校應當作好科研與教學,而非無底洞吸金廣告宣傳,抑或蓋一些設計堪比世界奇觀的教學大樓

無論THE或QS,從來都不是客觀的數據評比,而是一場主動迎合指標的商業交易,排名機構要驗證評比大學提供數據真僞,其實是非常難以判斷的事情,尤其是各校填報的數字出現巨幅波動的異狀。北大質疑清華在大學排名的軍備競賽玩得太過火,類似清華、北大這兩所北京海淀區兩大名校,如何晉升爲世界一流大學,彷彿神仙打架,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共鳴度不高。

事實上,排名機構不會告訴各大學各項指標到底如何評比,但會告知受評比者怎麼輔導加強、怎麼了解排名、怎麼提升排名,於是大陸的頂尖名校通常會成立相對應的部門,參與全球大學排名的軍備競賽,這場戰役的重要性不遜奧運。然而,靠砸大筆預算吸引來的國際學生,普遍是亞非拉地區的學生,而非具有科研潛力的國際學生,對大陸高等教育的科研水準是否有顯著的提升?在大陸學界也是掀起另一番爭論。

赴陸求學判斷依據

回過頭來看,臺灣的公立頂尖名校或私立名牌大學,若要積極參與全球大學排名這一場金錢交易遊戲,恐怕得花更多預算和人力成立相對應部門,然後才具有爭取機構排名的指標最大化的糧餉。不過,臺灣的納稅人、民意代表怎麼去思考頂尖大學砸大筆預算去買排名機構的廣告,恐怕也會有一番爭論。可以想見的是,臺灣家長寧可把大筆預算,投入在本土莘莘學子的培養,也不希望大學花大錢去買評鑑排名的文宣上。

一般來說,學界向來對各類型全球大學排名新聞嗤之以鼻,但學子們必須瞭解全球大學排名機構的遊戲規則,勿拿廣告性質的大學排名作爲升學、進修、留學的判斷依據。臺灣家長近年來陷入對大陸清華、北大、復旦、浙江、上交、人大等的名校迷思,因爲它們在全球大學排名遠超過國內的臺大、清大、交大、成大、政大等,就提早「超前部署地將高中畢業生送往對岸名校。

然而,這些超前部署的計算下,卻忽略到學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哪個階段赴陸求學才能效益最大化,抑或學子未必需要大學這塊名牌,反而是學科、專業、導師、地區的選擇,對於學生階段規畫的發展更爲重要。筆者一般是鼓勵研究生階段考慮赴對岸進修,或許對尋求當地職涯機遇更佳。

對於高中生要踏入大學新鮮人之際,除非已有超乎常人心智成熟磨練,對早早去體驗對岸大學超乎常人的競爭壓力,要有一番覺悟。人生在十八歲、二十三歲、三十歲階段選擇出國留學或赴陸進修,其實各有利弊得失,自己想清楚出路勇於面對,會比評鑑機構胡亂指路來得更好,隨着年紀漸增有些人生和學習的歷練,可以免除評鑑機構的大學排名誘惑。

梅貽琦校長訓誡

雖說一隻筆寫不出兩個清華,北京清華的年度預算高達1313億新臺幣,而臺灣清華的年度預算僅有72億新臺幣,但新竹清華的預算規模比較像是辦一所公立大學,預算編列不會脫離教職員生之外,筆者一般稱新竹清大爲「校方」;北京清華的預算規模大大超越新竹市政府,預算分配還得考慮非教職員生以外的工作戶口,筆者通常稱北京清華是「官方」。

尤甚,北京清華靠擴張校區興建土木,新竹清華亦靠並校爭取校地蓋新大樓。在不涉及庚子賠款歸屬的討論範疇下,兩岸清華人必須思索一下老校長梅貽琦的訓誡: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林士清/走出兩岸清華的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