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匯大數據感受開放步伐(財經眼・走進數據中心 感受經濟脈動②)

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

外匯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對個人來說,不管是出國留學還是旅行,都要兌換、使用外幣。對企業來說,開展進出口貿易也離不開外匯。那麼,一筆外匯數據從採集、分析到應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從外匯數據中,能感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哪些變化?如何更好應用外匯數據爲中小企業融資服務?近日,記者走進國家外匯管理局進行了採訪。

採集――

外匯數據在一次次的涉外經濟活動中產生,可以通過多個維度對外資金流動情況進行分析

一筆外匯數據是如何產生的?“以貨物貿易爲例,一家機械設備出口企業收到境外匯入的一筆貨款銀行覈對交易信息,企業貨款入賬並進行數據申報,這樣一筆外匯數據就上傳到了外匯管理部門的相關係統。”國家外匯管理局經常項目管理司貨物貿易處副處長魯峰華告訴記者。

個人兌換外幣、企業收到貨款……一筆筆外匯數據彙集起來,形成了遼闊的“數據海洋”。在外匯局的一間會議室,記者被眼前的一塊屏幕所吸引,屏幕上所展示的正是我國跨境資金的流動情況。“通過屏幕上展示的這個系統,我們可以選擇時間、幣種、收入、支出、收支差額等維度來觀察我國跨境資金的流動情況,從屏幕上可以看出,內地和香港的資金往來是比較密切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分析預測處處長李玲青說。

目前,外匯管理部門日常進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統計我國涉外經濟的相關情況。外匯數據的類別很多,包括售匯數據、匯率數據、外債數據、儲備餘額等。一般來說,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是與個人和企業關係較爲密切的兩類數據,也是反映我國外匯市場運行的兩個重要指標。

先看銀行結售匯數據。“個人或企業在銀行將手中的外匯換成人民幣,就是結匯,反之,就是售匯。銀行結售匯是指銀行爲客戶等辦理的結匯和售匯業務。”李玲青說,市場主體通過銀行進行結售匯操作後,銀行會將統計數據彙總至外匯管理部門的相關係統,銀行結售匯統計時點爲人民幣與外匯兌換行爲發生時。

再看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就是俗稱的“跨境收支”。例如,企業收到的境外匯入的貨款,會被記入銀行代客涉外收入中的經常賬戶下;個人因爲出國留學的需要,向境外大學的賬戶裡匯入的學費,則會被記入銀行代客涉外支出中的經常賬戶下。“上述兩種跨境收支的情況都與經常賬戶有關。經常賬戶是外匯業務中頻繁出現的詞語,反映的是國際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對外經濟交往情況。”李玲青說。

應該如何看待外匯數據的意義?“在形勢研判方面,結合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外匯局從時間、地區、貿易方式、貿易伙伴等維度對外匯資金流動現狀和未來變動趨勢進行整體性和結構性分析。”魯峰華說,以銀行結售匯爲例,通過分析衡量市場主體結匯和售匯情況,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整體持匯意願。

在業務監管方面,魯峰華表示,以外貿爲例,外匯局以外貿企業作爲微觀管理的主體,依託相關平臺採集的各類數據,並結合企業歷史業務情況、行業特徵等信息,運用科學的監測方法實現對企業非現場動態監測,評估企業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識別異常交易,實現對外匯違法違規主體的精準打擊,維護正常的外匯市場秩序。

分析――

經常賬戶更趨平衡、跨境證券雙向投資更加活躍,外匯數據體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仔細分析經常賬戶、跨境證券投資等外匯數據,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足跡”。

――經常賬戶更趨平衡,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的結果。

近年來,我國經常賬戶由高順差趨向基本平衡,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由2007年的9.9%降至2020年的1.9%,處於合理均衡區間。

“經常賬戶更趨平衡反映我國涉外經濟的發展比較均衡。”李玲青說,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已逐步從過去依賴較大規模的出口轉向以國內有效投資和消費爲主,內需已經成爲經濟增長的穩定器。總體來看,我國經常賬戶演變是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的結果。

――跨境證券雙向投資更加活躍,體現出我國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成效。

近年來,我國跨境證券雙向投資更加活躍,總體呈現順差格局。一方面,外資持續流入我國證券市場,境外投資者不斷增配人民幣資產。2020年,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淨流入規模達到254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境內投資者積極佈局海外證券市場。2020年,我國對外證券投資規模爲1673億美元。

“近年來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更加便利,境內投資者多元化配置境外資產的需求也得到了有效滿足。跨境證券投資的日益活躍和總體均衡,體現了我國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成效。”李玲青說。

“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外匯數據與涉外經濟密切相關,通過分析外匯數據,可以更好地摸準我國在更高水平開放中的‘經濟脈搏’。”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政策分析師何飛說。

應用――

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打擊地下錢莊

沉甸甸的外匯數據“寶藏”能拿來做什麼?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外匯管理部門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打擊地下錢莊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創建跨境金融區塊服務平臺,更好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金融科技創新助力中小企業融資。“日常工作中我們觀察到,一些銀行由於無法全面瞭解外貿型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尤其是難以全面掌握其跨境收支等數據,不願爲其提供貸款,出現了一些不敢貸不願貸的現象。”國家外匯管理局科技司監管科技處處長牟傳興說,外匯局利用區塊鏈技術分佈式賬本不可篡改、多方共識的特點,通過共享質押物憑證、資金收付、融資等信息,幫助銀行有效識別企業的信用風險,爲企業增信。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爲便利中小企業融資,外匯管理部門推出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

“平臺運行以來受到銀行、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歡迎,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效果明顯。目前加入平臺的法人銀行達290多家,約佔全部辦理外匯業務銀行的一半。舉例來說,此前重慶平均每筆融資業務需要校驗出口信息近60份,最複雜的一筆甚至涉及1138份,銀行使用平臺提供的服務後,相關信息的核查時間從1至2個工作日直接縮短至20分鐘。”牟傳興說,截至今年4月末,平臺累計完成融資放款11.8萬筆、金額約900億美元,服務企業超過7000家,其中中小企業佔比超過75%。

運用全國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提升識別違規主體的智能化水平――

“數據是我們篩查地下錢莊等非法金融活動線索最重要的基礎。”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檢查司機構監測與非現場檢查處副處長劉妍說,一般來說,涉嫌違法犯罪的市場主體其經營行爲或資金交易情況,會有一些異常特徵。通過與海關、稅務等部門的合作,外匯局在全國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中,將包括外匯數據在內的多維度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來判斷市場主體一些行爲的商業合理性、邏輯合理性,從而篩查出相關線索。

劉妍說,近年來,外匯管理部門不斷推進科技賦能外匯監管,推進外匯線索研判中心建設,引入關係圖譜、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提升識別違規主體的智能化水平。近兩年,地下錢莊、虛假欺騙性交易類違規線索成案率不斷提高。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跨境收支主體越來越多,一些新型的跨境支付手段開始出現,不斷對傳統監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要繼續堅持利用科技賦能外匯監管,提升監管質效,更好實現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金融風險的目標。

(相關採訪視頻請掃描二維碼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