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不回最有味 食帖爲藥亦宜書

王鐸行書筆意書寫「當歸不回最有味食帖爲藥亦宜書。」(蕭世瓊提供)

第十三屆臺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的海報上,「解藥」二字特別醒目,接着往上一看,「當歸不回」赫然在目。這帖解藥讓我突然回到年少輕狂的十七歲。那是就讀嘉義師專的第二年,已經習慣師專宿舍的羣居生活,課餘喜歡騎着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吃遍嘉義小吃,而文化路的各種美食更是每週必訪,讓負笈在外的我幸福感十足,但其中最難以忘懷的是那一碗當歸鴨面線加湯不加錢,湯頭奇香無比,我總要喝三大碗,肚子鼓鼓然,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那一年,我青澀懵懂,情竇猶未開,除了美食,我還獨鍾陳丁奇老師的書藝,尤其着迷於陳老師寫字的姿態,總覺得架式不凡,想學幾招來炫一下,哪知畫虎不成反類犬,有姿勢但不成字。某天課中,我認真習寫時,有位學姊看不下去,突然抓着我的手揮運起來,我霎時羞赧不已,腦海一片空白。因爲十七歲之前,除了我的母親,尚未有任何女生握過我的手呀!於是當下奮起,立志寫出一片天。從此,我日夜勤練不輟,甚至放假也不想回家了,因爲假日時,校園多了一層靜謐的氛圍,此時備齊筆墨,撫帖行筆,藉着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袪除孤獨,忘掉寂寞,入夜後擱筆小歇,再來一碗當歸鴨面線,吸面吮湯,大快朵頤,那雋永的滋味足可慰藉那「當歸不回」遊子的心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與潤腸通便的功能,各種燉品中,當歸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亦延伸出千奇百怪的當歸食譜,全球最大料理網站所提供的作法就有522種,與枸杞不相上下。在衆多食譜中,流傳既廣又久遠的非「當歸鴨」莫屬,這是流行於臺灣各地的進補湯品,能活絡筋骨、調補氣血,富含膠原蛋白,尤其適合貧血與手腳冰冷者食用,十分溫和,老少咸宜。若加上面線,則可以解油膩,並且具有飽足感。

年過耳順,「三高」揮之不去,「當歸不回」的滋味只能放在心中,其他美食也儘量放下,惟何以消憂解悶?友朋建議我或許可以臨寫美食尺牘,既解饞,又療心,我想一想,亦不失良方。近日仔細檢視歷代尺牘,涉及美食的書帖俯拾皆是,如東晉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三百枚橘子霜降之前採收的,不可多得,請友人好好享用。又如唐代歐陽詢張翰帖》:「…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文本見於《晉書·文苑》及《世說新語》等書中,張翰因入秋而想念江南故鄉的筊白筍與鱸魚美食,索性就辭官返鄉了。此身影多麼豪邁,令我佩服不已!再如懷素苦筍帖》:「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苦筍及茗茶特別好,就請直接送來吧!懷素率真,由此可見。

最後再舉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秋天的韭菜花真是美味,用來佐食肥嫩的羔羊肉,稱得上是美味佳餚。原來韭菜花也有這種吃法,我改天應該嘗試烹調一下,以饗家人。其他如顏真卿鹿脯帖》、懷素《食魚帖》、柳公權《嘗瓜帖》、北宋黃庭堅《苦筍帖》、《糟姜帖》與《山預帖》……等,不勝枚舉。如果再列舉到元、明、清代的美食尺牘,那彙集之後就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以吃爲能事,特別鍾情於當歸鴨,由於負笈異鄉而有漂泊的心,「當歸不回」的滋味成爲永恆的追憶。如今,鬢已星星,看盡悲歡離合,壽而康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終日臨寫美食尺牘,品賞美食於書寫之中,想像充腹之餘,心亦有所慰藉,的確是另類的以字療心,果能持之以恆,可得永年!(作者爲現任逢甲大學漢字文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