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貝弗裡奇曲線看疫情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工商社論

去年那一波疫情國內就業的影響尚未落幕,近日疫情升至三級警戒,危機更甚於去年,恐慌更甚於去年,其衝擊自然也更甚於去年。可想而知,國內的就業處境,尤其今年甫自大學畢業青年人,必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去年此刻疫情席捲全球,在各國封鎖邊境下,商業活動蕭條,觀光旅遊停擺,使得各國失業率上揚,美國由年初不到4%逐月升至14.8%,歐元區失業率也直逼9%,臺灣情況亦然。然而,由於去年臺灣疫情控制得不錯,加上出口、生產亦佳,失業率雖一度升破4%,但相較各國,仍屬溫和。

往者已矣,如今我國的處境已不可同日而語,隨着兩週前疫情升至三級警戒,經「校正迴歸」後每天都有三、四百人確診,多的時候甚至一天確診已逾五百例,與去年每天一、兩例境外移入相比,有如天壤之別。也正是如此,在恐懼不斷升高下,消費市場冷清,展覽表演打烊,旅行住宿、交通運輸、藝文活動也受到前所未見的衝擊,冷清的街道,空蕩的賣場,似乎說明了眼前的經濟恐怕要蕭條一陣子了。

去年臺灣疫情這麼輕微,尚且讓失業人數一度逼近50萬,失業率升破4%,今年疫情如此嚴峻,失業率要升到什麼水準,當是可想而知,未來除了失業人口將擴大,被迫放無薪假的人數也必然會扶搖直上。值得注意的是,依勞動統計,放無薪假的人只是工作時數減少,仍是就業者,因此未來不論無薪假人數有多高,皆不會推升失業率。然而,這些人名爲就業,卻幾乎處於半失業狀態,從家庭面而言,他們收入大減,日子難捱,從總體經濟而言,多數人消費動能下滑必將抑制GDP,其間的關係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日前主計總處公佈4月失業率創下近15個月新低,不久前所發佈的缺工率也創十年來最高,景氣更三亮紅燈三者反映的原是經濟復甦步伐加快,未料,隨着疫情升至三級警戒,須臾之間已打破了這個復甦態勢,從貝弗裡奇曲線(Beveridge Curve)研判,下半年的臺灣勢將出現失業率升高,缺工率下降的走勢。

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裡奇(William Beveridge)觀察長期的時間數列,發現了一個法則,那就是失業率與缺工率呈現穩定的抵換關係,哪一年缺工率升高則失業率就會降低,哪一年缺工率降低則失業率就會升高。在失業率、缺工率的座標平面上循時間數列所繪的點,連結起來,恰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的曲線,此即貝弗裡奇曲線,這一規律放諸四海皆準。從我國的時間數列觀察,也大致符合此一法則。其實,無需貝弗裡奇曲線,從我們的直覺約略可以明白這個道理,然而,若從動態思維來理解貝弗裡奇曲線則會發現,一旦經濟體系陷入缺工下滑、失業上升的循環,必將加劇勞動市場的疲勢,而衝擊經濟成長,這正是我們最擔心的情況。

千萬別以爲這樣的事不曾發生,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際,次年臺灣缺工率降至1.8%的歷年新低,失業率則在短短八個月連連破5%、破6%創下史上最高,尤以青年人受創最深,青年(20~24歲)失業率一度升逾16%,那一年臺灣經濟出現半個世紀以來第二次衰退,復甦之路遙遙無期,情勢之恐慌不亞於今天。

歷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失業率升高,經濟就很難不衰退,1930年美國大蕭條如此,去年美國失業率飆升,實質GDP落至史上最大跌幅亦然,2009年臺灣的情況也是如出一轍。這告訴我們,在面臨這樣的巨大災難時,紓困、振興固然緊要,穩住就業市場更加重要,失業人口一旦激增,經濟想不衰退也難。

當年行政院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曾推出許多就業方案,尤其針對剛自大學畢業的青年,更提出許多規劃據估計僅「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便創造了十萬個就業機會,若沒有這些就業方案,以當年情勢之險峻,失業率只怕要衝破7%,甚至衝破8%了,至於「受失業波及的家庭人口」大概也要上修至150萬人以上。

日前,行政院所提《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草案己獲立法院三讀,首波紓困4.0將編列2,600億特別預算以因應這一波疫情。依規劃,部分預算會用於補助薪資較低的勞工朋友,估計新增逾72萬人受惠,行政院的決定非常明快,具有安定人心效用。不過,在紓困之餘,仍有就業問題,尤其是今年甫自校園畢業的青年人,他們第一次投入尋職行列,並不符補助的條件,如何在這段期間給予妥適的安排,或進修或職訓,政府自應提出方案以爲因應。

我們的結論是,只有穩住就業,不讓失業情勢擴大,才能保住今年經濟成長,當局若能爲所應爲,則今年經濟仍有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