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民衆正確面對疫情,政府謹慎處理解封政策

工商社論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3月27日的通報,本土確診案例高達83例,創下2021年6月27日以來的最高數字,還外加120例的境外移入,行政院爲此召開擴大防疫會議,疫情指揮中心也將防疫措施微調升級,主要針對特種營業場所進出人員,另外也呼籲清明假期要把口罩戴好,避免與不特定人接觸。

至於各界最關心,而且關係到解封經濟復甦的入境管制,原本規劃的入境居家檢疫由10天降爲7天等措施,是否會因此取消或延後,指揮中心尚未驟下定論,決策的前提是「是否對醫療量能的影響,達到一定的程度」而定。

我們認爲,臺灣社會大衆必須逐漸建立對於「疫情」正確的科學認知,實務上,此波 「Omicron確診」,與去年、前年的「Alpha確診」、「Delta 確診」顯著不同,雖然都是冠狀病毒,但是「此確診非彼確診」,Omicron確診者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症狀,僅有少數的輕症,病毒侵入肺部的重症比例與前幾波的病毒已經不同,對人民生命的威脅、醫療體系的衝擊也有不同。儘管如此,民衆還是需要謹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習慣,因爲許多證據顯示,臺灣民衆的這些良好習慣,對防杜病毒傳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我們也許可以觀察鄰近國家的做法,再採取我們認爲最適當的做法,其中,日本在上週六仍然通報47,224例新增Omicron確診確診,比較符合觀察趨勢的7天平均確診人數爲38,907例,都從2月初的高峰顯著回降,但是絕對值與7天均值仍然數倍於去年與前年的高峰。南韓的Omicron確診人數每日通報超過30萬人、過去兩週累計超越500萬例,但是日本與韓國的醫療體系並未捉襟見肘,政府則繼續推動既定的解封政策。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目前採行謹慎回覆正常的防疫政策,全國47個府縣區域還有18個維持「準緊急狀態」的限制令,但是對於這些準緊急狀態的經濟活動,採取依照各區域狀態微調的模式,但對特別聚集人潮或是餐飲等行業維持緩和的隔離或是減少營業時間的要求,至於對入境旅客,則總量管制。

南韓政府從4月1日開始,對已經完成兩劑疫苗並且在政府網站登錄的旅客,可以免除入境隔離的措施,未完成的居民與外國旅客,則家中或是政府指定的隔離旅館完成7天的隔離檢疫。以日本與南韓的Omicron確診人數來看,兩國政府與人民顯然都對病毒的本質有所瞭解,逐漸降低隔離措施,朝向解封、經濟運行正常化的方向推進。

最先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歐美國家,解封效益則相當顯著,以疫情初期受到重創的美國民航業爲例子,今年2月的國內班機機票銷售金額已經回升到66億美元,較2019年2月的機票營收還高出6%,其中機票的張數(旅程數)高出4%,而平均機票價格則上升5%。美國航空機票市場超越2019年同期,顯示較亞洲國家更早達到Omicron確診高峰的美國,人民已經不再擔憂,旅遊的意願回升,今年夏季的傳統旅遊旺季,如果沒有重大的政治經濟危機,美國航空業將會迎來熱絡的境內旅遊潮,經濟運轉也將逐步回覆至疫情前的樣態。

「解封」是今年全球主要國家共同的主旋律,即使是堅持動態清零的中國大陸,深圳、上海等主要城市陸續封城,時間也儘量限縮,「切塊式、網格化」的核酸檢測。當然,上海市政府甫宣佈的「分區分批」、「封控管理」,要求受管制區域所有人員足不出戶,人員和車輛只進不出,所有企業實施封閉生產或居家辦公,必然會導致製造業暫時停工,餐館、咖啡、烘焙等民生消費產業停擺,上海過去兩週累計確診雖然上萬人,但幾乎都是無症狀與輕症。

已經進入第三年的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傷害,特別是航空、旅遊、飯店、餐飲、健身房等僱用大量服務人員的行業,營業額損失95%的比比皆是,大型業者苦撐待變,而中小型的業者只好關門,員工被迫轉業、生活陷入困頓的悲劇猶如大戰後的廢墟。不只是旅遊服務業,半導體、汽車、紡織成衣與民生物資相關產業秩序大亂,雖然亂局造成部分產業如航運股等股價暴漲,卻都不是正常的現象。

全球經濟需要逐漸擺脫疫情的干擾,重新回覆正常運行的軌道,特別是今年2月俄烏戰爭再添亂局,給緩慢復甦中的經濟秩序帶來難以預測的干擾,更需要解封政策來緩解經濟緊縮的壓力,在封鎖與經濟復甦之間的天秤如何拿捏,無疑是各國政府施政成敗最關鍵的挑戰。

我們認爲,臺灣過去兩年可說是全球防疫的模範生,在各國正在朝向解封的時候,我們更要守住得來不易的成果,期盼全體國民仍不可放鬆應有的防疫措施,而在醫療體系正常運作的前提下,政府則要謹慎穩健處理解封的政策,因爲有了整體社會的安定,也纔能有下一步的解封政策,進而迎接景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