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禮做16歲 感恩七孃媽

雙親「笨港成年禮」活動學子跪奉父母孝親桃。(張朝欣攝)

大人 青少年們鑽過七孃媽轎底,象徵「轉大人」。(許正宏攝)

轉大人 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曾國棟與滿16歲的兒子曾騰毅,在市長賴清德見證下,一起體驗「做16歲」。(曹婷婷攝)

臺南文化局文資處今年與施姓宗祠合辦推廣「在家做16歲」,但南市開隆宮、雲林北港朝天宮,仍涌進祭拜七孃媽人潮,學子古禮過七孃媽亭、脫絭、跪奉父母孝親桃,象徵羽翼已成,日後爲自己行爲負責。

文資處副處長李雪慈說,傳統做16歲不分宗教背景,傳統沿海地區孩子只要家中有孩子長到16歲,就會準備49樣供品感謝七孃媽,因爲16歲的孩子象徵成年,男孩可領全薪女孩可以嫁人,隨着時代不同,如今做16歲則象徵茁壯,開始承擔責任了。

文史界人士說,傳統做16歲的核心精神很簡單,就是感謝老天爺守護孩子平安成年,文資處推廣在家庭做16歲的傳統,分別在宗祠與安平區一戶人家演繹實際在家「做16歲」。

臺南包括安平開臺天后宮、開隆宮、施姓宗祠、孔廟園區永華宮及多處社區活動中心等等 ,都舉辦成年禮活動,市府民政局今年也以嶄新的運河獨木舟爲青春禮讚獻上賀禮

賴清德市長昨天趕場爲16歲青春喝采,在開隆宮前,爲鑽出「鳥母宮」的狀元郎獻上賀禮,期許他們認知自己的責任。

北港朝天宮與笨港文教基金會,13日在朝天宮舉辦「笨港成年禮─做16歲過七孃媽亭」活動,100餘名學子行禮如儀。

北港鎮蕭永義表示,成年禮是臺灣社會傳統習俗,俗稱「做16歲」或「脫絭」,道教信仰中七孃媽是生育兒女、守護兒童女神,有36婆姐(鳥母)代爲照護,古代以銅錢鎖片串掛嬰兒身上,年滿16歲時舉行「出鳥母宮儀式後取下,即「脫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