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整合臺灣藝術交易平臺是時候了!

簡秀枝》整合臺灣藝術交易平臺時候了!(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是到了搭建臺灣完整藝術交易平臺的時候了。2月5日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國內藝術品鑑定、鑑價諮詢會議」,感觸特別深刻。

這可以說是臺灣朝野繼藝術稅率調降與分離課稅的努力之後,再次爲臺灣藝術生態優質化,向前跨步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在諮詢會議前,重申政府對該議題的重視,近年來文化部團隊在藝術稅率調整的修法中,折衝樽俎、忍辱負重,甚至委曲求全,可說備極艱辛。

因爲這樣個議題,其實,已經討論了1、20年,走走停停,由於攸關的層面廣泛,始終難有具體建樹。

從2年前香港出現反送中的示威遊行之後,一連串的衝突,讓有自由交易免稅天堂美譽的生態丕變,加上,疫情擴散,飛航安全、隔離檢疫,「珍珠閃爍」地位的香港,頓時花容失色

去年停辦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今年是否可以重新開展,似乎還處在高度不確定中,國際拍賣公司的運作,也受到波及,規模縮小,作法越來越保守。

許多難耐昂貴租金壓力的香港中小型畫廊,紛紛作了搬遷,以目前整體政治氛圍來看,香港已難說服大老闆、大藏家們放心進出,藝術嘉年華會式的景況,恐怕難以再現。

臺灣希望取香港而代之成爲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也醞釀兩年多,迄今夢想依舊在,只是行動腳步,進三退二,跌撞踉蹌,令人扼腕。

如果回頭檢視臺灣藝術產業,整整失落了20年,這跟國際拍賣公司的撤離,臺灣無法重搭足以展現「訂價權」的交易平臺,有着密切關係。

縱使這些年不乏本土拍賣公司,他們有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但規模侷限,含蓋面狹窄,除了各自的營運創造利潤外,難以對整個藝術生態,產生積極影響。

沒有爲臺灣藝術家收藏家就地服務的大型交易平臺,結果是收藏家逕自在境外活躍,結果買賣交易的肥水,盡落外人田,而本地藝術家,失去地緣支撐,能浮出檯面受青睞的,越來越有限,年復一年,最後銷聲匿跡,完全被邊緣化

要拯救臺灣藝術生態與市場,除了公部門與館博界的學術探討之外,掌控「訂價權」拍賣市場,必須爲臺灣量身訂做,健全發展,並生根茁壯。

雖然國際拍賣公司以及近20年崛起的中國大陸拍賣公司,來臺灣徵件,一直是絡繹不絕的,但大家要的是臺灣收藏家庫房𥚃的境外名家之作,極少觸及臺灣本地藝術家作品,十分無奈。

這兩年兩岸三地在的微妙變化,人員交流頓時盪到谷底,加上金流管制,疫情又帶來雪上加霜的重擊,過去從包含臺灣在內,龐大藝術品被賣進中國大陸,現在中國大陸政治氣氛微妙,有錢人動輒得咎,越來越多重要收藏家,不敢在中國境內的拍賣場域中,像過去一樣,喊進喊出,高調交易,如果臺灣搭建起不錯健全平臺,這些藝術品非常有可能轉進臺灣作交易,把交易稅收留在臺灣。

隨着藝術品交易採取分離課稅,以及稅率下修2.4%(許多人期待再降低到1.2%,看立法院新會期攻防)拍賣環境,逐漸轉好,越來越具區域競爭力。如果臺灣本地拍賣平臺可以健全、壯大,發展潛力無窮。

臺灣有了活絡的本地拍賣市場,基期甚低的臺灣藝術家,被關注與推廣的機會,必然增加,一旦臺灣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可以順暢交易,資源循環,臺灣的活力,勢必再起。

回到文化部舊案重提的「國內藝術品鑑定、鑑價」議題,這是早該做而未做的老議題,但如果這回誠心補做,永遠不嫌太遲。

因爲藝術品鑑定、鑑價,是公私美術館收藏把關的重要一環,再說,銀行藝術資產化、藝術文化信託法,都是勢在必行之舉,因此非常期盼老話題有了新動能,快速付諸行動。

如衆所皆知,臺灣藝術家背景資料庫、藝術品價格數據章,材料修復建檔,都付之厥如,鑑價人才的培育,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階段,難怪倍讓人心急如焚。

其實,定、鑑價,都是市場端的議題,目前在拍賣公司密集交易與高度競爭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民間也習慣這樣的機制挪用,只要上得了拍賣,似乎市場的交易機制,讓很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但問題是,臺灣的前輩老中青藝術家當中,許多人還停留在有行無市,遠離拍賣市集,連交易機會都沒有。何來價格的鑑定!?

臺灣藝術生態的優質化,可能必須更加務實,回頭從每一位藝術家的完整資料庫建檔開始,藝術品價格數據庫的年度充實,材料科學研究彙整與補強,修復經驗的紀錄與傳承,都是當務之急。

樂見蕭宗煌次長以身經百戰的藝術老園丁身份,帶着豐富的館博與民間接觸經驗,挺身而出,爲老議題開啓新的討論與行動空間。

如果由「臺灣替代香港,成爲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夢想依舊在,大家要得更加地同心協力,加快腳步了,畢竟對「臺灣如此有利」的機會,稍縱即逝,朝野可真要好好地珍惜與把握啊!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