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從自由到壟斷

國民政府法幣既要支持戰爭,還要支撐經濟基本運行和民衆生活,還要防止日方外匯奪取,維持法幣價值的穩定政策

大量製造假法幣。1938年,日本開始僞造法幣,至1940年,已經形成規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佔上海租界利用在上海租界內的中國4大銀行鈔票票版與印刷公司大量製造假法幣。

據估計,戰時在日本國內製造、加工而輸往中國的假法幣就達30億之多。還有一個數字:日本僞造的法幣達到40億元,相當於1937年全年國民黨政府發行法幣數量的22.7倍。

中國遭受巨大危害。國民政府採取了相應對策通令嚴禁假幣的流通。同時,國民政府與英美兩國合作,在重慶秘密籌建一所僞造日僞鈔票的造幣廠。這些真假難辨的假幣,輸入到日本佔領區,敗壞了日僞貨幣信用,又使國民政府套購到大量的緊俏物資

總之,中國和日本在貨幣經濟領域的對抗是嚴峻的。國民政府的法幣既要支持戰爭,還要支撐經濟的基本運行和民衆生活,還要防止日方的外匯奪取,維持法幣價值的穩定政策。總體而言,「日本的國力強於中國,決定了它能夠在中國貨幣戰中佔上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貫徹對貨幣金融戰的策略方針;日本的國力沒有強大到摧毀中國抗戰的程度,決定了它不可能摧毀整個的巨人體系。」

外匯枯竭的威脅

1937年11月,國民黨軍隊撤出上海,周圍地區被日軍佔領,當時英、美、法等國仍然統治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而被稱爲「孤島」,外資銀行、國民黨官辦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仍然在上海「孤島」裡繼續營業。

國民政府在戰爭開始後仍然決定維持原來每1元法幣合30美分或1先令2.5便士匯率,爲此,必須由中央銀行按照這一匯率在上海等城市無限制地供應外匯。其結果是刺激上海外匯黑市,爲日僞繼續透過外匯黑市用法幣套購中國外匯提供機會,造成大量外匯儲備流失。

抗戰前夕國民黨政府手中約有2.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爭爆發後才半年時間就已損失了原外匯儲備的36%。到1939年初,國民黨政府的外匯儲備已經枯竭了。

針對外匯嚴重流失的局面,國民政府嚴格限制向口岸匯款,放棄法幣「無限制買賣外匯」的政策。從1938年開始,國民政府先後頒佈了《商人運貨出口及售結外匯辦法》、《出口貨物應結外匯之種類及其辦法》、《出口貨物結匯領取匯價差額辦法》、《維護生產促進外銷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在加強出口外匯管理,防止法幣、金銀及其他結匯物資進入日佔區,鼓勵創匯物資外銷,增加政府外匯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38年3月12日,國民政府頒佈的《購買外匯請核辦法》,明確停止無限制供應外匯的做法。但是,囿於英、美等外商銀行不同意這一辦法,所以並不嚴格執行。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鎊應聲貶值,法幣在上海匯市隨之升值。

1940年初,法幣對英鎊的匯價上升了80%,對美元也上升了50%。1939年成立的「中英平準基金」拋出法幣回購了420萬英鎊,相當於以往出售總額的40%。1941年初,美國改變對中國的援助侷限於貨幣購買和物資援助等,且採取較爲隱蔽的形式,中美簽定了《中美法幣安定基金協定》,美國出資5千萬美元作爲法幣基金貸款。中美簽署外匯平準基金協定當天,英國也承諾向中國提供總額爲1千萬英鎊的外匯平準基金貸款。合計1.1億美元組成的「中美英平準基金」,該基金曾經對穩定法幣的信用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是,因爲中國方面利用平準基金繼續在上海和香港的黑市上大量供應外匯,以求穩住外匯黑市匯率,卻繼續爲日本在佔領區集中了大量法幣,運至上海套購外匯提供機會。平準基金幾乎消耗殆盡,其中大部分爲日僞勢力所得。至今難以得到國民政府在這方面消耗的外匯基金具體數額,據估計約值當時數億美元。

戰時金融決策權

抗日戰爭提供了強化法幣改革合法性的機會,戰時金融體制應運而生。1939年,國民政府頒佈了《戰時健全金融機構辦法綱要》,把抗戰初期設置的中、中、交、農4行聯合辦事處改組爲一個決策性的機構,擴大其權力,負責指導辦理戰時金融及經濟機關的的各項業務,其組織由中、中、交、農4行及財政部、糧食部派高級官員組成,蔣介石兼任四聯總處主席,總攬、檢查、監督執行4行業務,制定戰時金融決策的大權。這個權威機構制定了一系列的戰時金融措施。

強化法幣合法性,推行幣制改革,持續強制收兌社會持有的白銀銀元,有利於國家掌握現金和集中貴重金屬白銀,用於在國際市場購買軍火物資,推動國民經濟向戰時經濟的調整和轉變。國民政府透過在全國強制推行法幣總攬貨幣的發行和回籠,可以穩定並擴大政府財政收入,將軍費開支轉移給民衆,「能夠運用普遍爲人民所接受的鈔票(法幣),應付全國的軍政開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