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週報/歐洲:失落的科學大國

俄羅斯在過去10年間投資大量經費發展科學研究,無奈制度腐敗與官僚文化導致投資徒勞無功,也逼得年輕科學家紛紛出走。

■Twenty years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a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has been lost, young scientists say, and another is on the way out.

位於莫斯科以南75英里普希諾(Pushchino)在蘇聯時期曾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科學重鎮,以生物研究著稱。但在蘇聯瓦解20年後的現在,這座封閉的城鎮只剩下零星設備落後的實驗室研究員薪水也少得可憐,導致年輕人才大批出走。

當地的微生物生化物理研究院如今有70%的研究員都超過50歲,而院長更是高齡73歲,月薪只有800美元。在該研究院任職的生物學家德施瑞斯卡雅(Natalia Desherevskaya)表示:「過去20年間,所有蘇維埃時期存在的正面事物都相繼瓦解,但取而代之的是空無一物。」

現年37歲的她正值最具生產力精華時期,但是她卻在去留之間躊躇不定。她對自己從事的研究滿腔熱情,但是所處的研究環境卻乏善可陳。

她表示,大學同窗裡有半數以上都已去海外發展,而留在普希諾的科學家只剩老弱殘兵。除了普希諾之外,俄羅斯境內各大科學重鎮也陷入同樣人才中空窘境,因爲介於35至50歲之間的科學人才不是離開俄羅斯就是離開科學界

回顧蘇聯時期,俄羅斯的科學成就不勝枚舉。蘇維埃政府不但成功發射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也完成第一趟太空人任務。這段期間,蘇聯一共拿下9座諾貝爾物理學獎及1座化學獎

當年國內科學界是由獨立運作的蘇維埃科學學院主掌,在全盛時期總共有100多萬名研究員在全國各大科學重鎮從事研究。蘇維埃科學學院不但配給研究員宿舍,還經營醫院育幼院,讓研究員享有完善福利

俄國大砍研究經費

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俄羅斯政府聲稱要以開放透明的制度來推動科學研究,於是建立了類似美國科學基金會的兩大機構負責發放政府補助。但在普丁與梅德維捷夫執政期間,政府大砍研究經費,改由政府部門提出特定研究計劃供國內實驗室爭取發包,問題是最後通常都流入政府親信的實驗室手裡

制度腐敗的結果就是政府投資換來鮮少科學成就。1988年俄羅斯在國際間發表2.7萬篇科學期刊論文,此後數量便停滯不前。1994年國內曾有超過110萬人從事科學研發,但在2008年只剩76.1萬人。

俄羅斯在科學創新的落後腳步也讓大學排名每下愈況。上海交通大學統計的全球大學排名顯示,全球500大院校中只有2所俄羅斯大學,反觀美國有156所進榜。2007年以來,俄羅斯頂尖的國立莫斯科大學在全球大學科學評比中也掉了10個名次以上。

學者痛批政府浪費經費

在該校任職的生物學家迪米翠夫(Sergei Dmitriev)痛批政府浪費經費的行徑是「犯罪」。他表示,政府今年將投資3,230億盧布(約110億美元)發展民間科學,但「真正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才大多得不到這筆經費」。

留在普希諾的德施瑞斯卡雅在1996年就以年輕科學家的身分申請免費宿舍,但腐敗的官僚制度導致她申請通過時早已不符年齡資格。儘管如此,她還是沒打算出國。她表示:「就某種層面來講,我們別無選擇。我們的人生已經侷限在這個制度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