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被低估的大陸經濟轉型

旺報社評

陸股頻頻下挫,人行2月5日降準釋出1兆人民幣,盤中竟超過千檔跌停,7日證監會主席換人,展現整頓股市決心,8日兔年封關日終於大漲。不過,兔年全年上證綜指下跌12.22%,深成指下跌26.38%,不禁令人擔心,大陸經濟是否比預期更糟,或是有不爲人知的大利空。

人才紅利扎穩經濟底氣

對比全球主要股市走高,陸股相對疲軟走勢顯得詭異。2023年大陸經濟成長率5.2%,遠優於預期目標5%,相較全球前二十大經濟體,僅次於印度7%,排名居次。各界預估大陸經濟成長今年可能不若去年,但仍在4.5%以上,基期墊高之下還能有這樣的表現,其實一點都不差。

就歷史經驗,陸股走勢與經濟成長率的關聯性並不高。自2000年迄今,上證指數與大陸經濟成長率相關係數-0.39。這代表大陸股市表現好壞,並不反映在經濟表現上,甚至還存在負向關係,2001到2005年最明顯,這5年間,大陸經濟成長率從8.3%一路走高至11.4%,上證指數卻從2001年6月高點2214持續下探至2005年7月的1042,跌幅高達53%,由此可見一斑。

多年來大陸經濟增長力道一放緩,「經濟崩潰論」就喧囂一時。這個最早出自2001年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的論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起,始終未曾消失。只是20多年過去,大陸經濟不但沒有崩潰,反而在逆風下持續成長。究其因,在於唱衰言論壓根沒搞清楚大陸經濟的本質,也刻意忽視北京調整結構所帶來的機遇與市場轉變。

以人口紅利問題爲例,中國人口老化與出生率下滑,造成潛在勞動供給數量減少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勞動素質將隨着教育普及跟着提升。根據大陸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2020年每10萬人中擁有大專學歷以上人口已來到1萬5467人,不僅比重首度突破1成,也足足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8930人,成長73%。同樣地,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亦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這說明,即便勞動人口下滑,但整體勞動力不會減弱,反倒日趨成長。對正迎向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大陸來說,勞動素質提升遠比增加勞動數量來的重要,也更具有意義。因爲這不僅可大幅拉高勞動生產力與效率,也代表勞動者掌握新技術能力更強,產業升級轉型速度也會更快。大陸總理李強在去年兩會期間曾提到,大陸「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正是這個道理。

兩岸經貿不可輕言脫鉤

當然,除人才紅利外,大陸近年來積極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也是未來拉動經濟產出的重要元素。2023年包括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兆元人民幣大關,且在整體出口低迷不振下還能大幅成長近3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大陸在國際上最有競爭力的「新三樣」,基本上發展的主力都是民營企業。2023上半年,民營企業對「新三樣」產品出口貢獻率66.8%,遠高於整體的52.7%,外界多以「國進民退」爲理由來看衰中國,但實際上,「民」仍然是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

從國際比較來看,大陸科研經費投入不遑多讓。根據2023年底歐盟委員會針對全球2500家主要企業所做的調查報告,其投入研發費用共1.25兆歐元,其中大陸佔17.8%,首度超過歐洲的17.5%,僅次於美國的42.1%。大陸這個數字,10年前只有4.3%。可看出大陸在科技創新追趕上的積極態度與努力,未來這些元素也都將成爲經濟增長的養分。

大陸經濟進入轉型期,加上美國對中發起貿易、科技戰,因而出現投資與消費信心問題。但就經濟產出三大元素:勞動、資本與技術而言,大陸經濟基本面仍然健康,臺灣不可輕言脫鉤。兩岸經濟連結緊密,脫鉤對兩岸都不利,對臺灣更會是致命性問題,民進黨要爲市井庶民的生活多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