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學生張盛華的生命史(六)

位於料羅碼頭的「鋼堡」是阿兵哥搭乘軍艦至金門的第一印象。(李金生攝)

民國42年初,政工幹部學校招收第2期學生研究班報考資格需大學或專科學校學歷本科班則需具備高中學歷。張盛華經報請覈准,便從宜蘭礁溪營區臺北北投報名參加考試,順利錄取政治科。3月11日,張盛華辭謝拜別第353團第5連上長官同仁,離開礁溪營區,從礁溪火車站搭乘火車至北投復興崗入學報到,巧的是,竟在途中遇到在會昌失散的陳先助。陳先助跟着王文部隊來到臺灣,此時也想到政工幹校讀書,但陳先助是東鄉初中簡易師範班學歷,根本不符資格。張盛華臨川高中畢業證書還帶在身邊,便陪陳先助到彰化縣去拜訪前江西省政府教育廳長周邦道,懇求周邦道爲陳先助開一份臨川高中的畢業證明。陳先助倒也爭氣,日後也考上了政工幹校第5期本科班。

張盛華在政工幹校辦妥入學手續後,被編入第4大隊第13中隊第1分隊,學號是2222號,正式成爲該校學生。除了接受各種精神及體能訓練外,政工幹校的學生必須下部隊進行實習的工作,目的是瞭解部隊基層官兵的狀況,以備未來成爲政治作戰幹部所需。入伍訓結束後,學校將全體學生送往金門外島,由金門防衛司令部辦理分配作業,當時張盛華被分配到陸軍陸靜澄第19軍陳簡中第45師第133團第5連和官兵共同生活操練,爲時一個月。

民國42年7月15日,就在韓戰即將結束之際,胡璉發動李運成第19軍第45師及游擊隊共約1萬國軍對福建省東山島突擊陸海空聯合作戰,第2期政工幹校在金門實習的學生,有120名亦隨所屬部隊參加作戰,張盛華部隊第133團並未出征。該次戰役最終不幸以失敗收場,國軍遭遇解放軍東山縣公安第80團遊梅耀部1200人兵力據守公雲山之頑強抵抗,解放軍並在次日迅速調遣第四野戰軍兩個師兩萬多兵力增援,形勢急轉直下,國軍未及撤離4000官兵,遭全部殲滅與俘虜,其中有張君豪、孫兆慶周昌佐蔡大猶駱鳳鬆李月亭繆位等7名政工幹校實習生未返回駐地,國軍以爲其盡皆殉國,而在復興崗立民族正氣碑紀念東山七烈士,其中張君豪情人李麗悲傷過度,在臺北公祭後搭火車行經嘉義途中跌落車外身亡,政工幹校爲此在校內挖掘鴛鴦湖並建鴛鴦亭悼念此事,臺北西門町新世界戲院更有以張君豪、李麗故事改編之反共話劇《血海花》上演。事實上,駱鳳鬆、李月亭與繆位三人乃遭俘擄,兩岸開放後的1993年,方知自己成了烈士。張盛華物傷其類,爲自己同期政工同學的早殞而感傷不已。但這就是當年流亡軍人命運的寫照。他們的生命不屬於自己,他們的生命故事如果有人記起,是難得的幸福。

東山島之役後結束戰場實習,回到校園進行分科教育,課程內容有一般共同課程(《三民主義》、《共黨理論批判》、《軍歌教唱》等)、社會科學(《政治學》、《法學概論》、《刑法概論》、《中國政府》、《中國通史》、《心理學》、《軍法》等)以及專題研討題目及指導綱要由校部門統一擬定);最後,個別利用時間撰寫畢業論文,題目內容自訂。

政工幹校第2期同學,於民國43年10月18日畢業典禮後,當天即行分發三軍部隊任職服務,張盛華被分發到陸軍第10師任職,由師部派專車接往桃園縣中壢農業職業學校報到,當時師長是李維錦將軍,師政戰部主任是劉士溱上校,經政戰部主任一番接待訓勉過後,張盛華被分配到第29團勤務連少尉政治幹事,第29團團長是張維和少將,政治處主任是吳名謙少將;當時勤務連在林口菁埔,張盛華主要在那邊負責推動隨營補習教育,教導官兵簡單的數學和英文。張盛華在勤務連僅僅待了三個月,便調到第42砲連程振中部任職政治幹事;民國44年5月1日,奉命升任第2營張同富營部連指導員;民國45年5月,部隊奉命移調金門外島,第10師師部駐居在城下營區,第29團駐防金門料羅灣海防地區,第2營營部連駐地靠近機場。在金門駐紮期間,張盛華還曾經幫助新竹縣關西鄉一名叫做戴金和的新兵,戴金和爲家中欠債問題心神不寧,怕他影響軍心,張盛華便報請長官覈准,專程替他返臺處理家中稻穀債務問題,請債權人徐某給予減免。(待續)(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駱長毅爲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