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端午節習俗由來非屈原?──未酬邦國中興之77(朱偉嶽)

伍子胥是古代有名的軍事家、規劃大師,他規劃的蘇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蘇州人用端午節來紀念伍子胥已作爲世界文化遺產。(中新社)

公元前485年的某一天,吳王夫差親帥陸軍及水軍向北方的齊國挺進。吳國的陸軍部隊,在齊國南部邊境,還打了幾個大勝仗;但舟師方面,情況卻不同了。吳國的水師統領,夫差派大夫徐承出任。徐承率領了吳國舟師艦隊,從太湖蘇州出發,經過新開鑿的運河邗溝,到數百公里外的黃海,去與齊國舟師,進行一場海戰。

要知陸上和海上的作戰,在氣象上的要求,水軍較陸軍要嚴格得多,因海象的變化大而多,非陸上的情況可比。故在海上航行作戰,要由較有經驗的討海人率領,是很重要的事。見之於百年多前的甲午海戰,北洋艦隊的艦艇及武裝,不比日本海軍差,士氣也不輸日本,但就輸在海上的經驗及歷練不如,功夫未到之故也。

當時齊國水軍大概有300艘海船參戰,在琅琊山(今山東青島沿海)沿岸的黃海列陣等候。雙方出動的水師兵員多少呢?推估是如大翼船編制爲91人,估計中翼船編制約爲71人,小翼船編制約爲51人。以齊國及吳國雙方舟師皆出動300艘估算,平均每艘配約水師60人計,雙方水師皆約18,000人。約2700多年前,在今琅琊山黃海海面,共約有3.6萬人在那裡吶喊廝殺。

吳國徐承率領的水師,在餘皇號旗艦率領下,從太湖蘇州出發,經邘溝入淮河出海,再浩浩蕩蕩北上琅琊海面。這是到水上航程數百公里以外的黃海,那時艦船的主要動力,就是划槳及風帆;而近岸航行,海風多吹向內陸,故應多以划槳爲主;已劃了幾百公里,吳國水師的槳手們,體能的消耗已較多了。故齊國水師,基本上處於以逸待勞的狀態。

加以前文曾提及,吳國的船舶,應較多爲平底沙船,而齊國的船舶,應較多爲尖底福船或廣船;沙船在海浪中搖晃較大,而福船或廣船則相對靈活。故當吳國水師到達琅琊海面之時,齊國水師已俱有以逸待勞,艦船操縱較靈活方便的優勢。齊軍水師就把它們的300艘戰艦分成3個衝鋒陣列,分路向吳國水師衝鋒。

當衝到距吳軍約200公尺遠時,齊軍水兵用強弩以齊射的方式,向吳軍艦隊發射燃着火的弩箭。那時雙方的艦船,無論船體或上部結構,大都用的是木材,大量燃着火的弩箭襲來,當然引起艦船的起火,船已起火,總要以救火爲先,故先發射弩火箭者,也佔了優勢。接着當齊軍水兵衝到約100米時,更加密集的弓箭以帶火的箭束射向吳軍艦船,使吳水軍整個艦隊被籠罩在一片火雨之中,戰場海域中火光沖天是當年海戰的場景。吳水軍既要滅火,又要準備齊軍舟師靠近作接舷的肉搏戰,吳國舟師較爲慌亂,事屬難免。

正忙亂間,齊舟師3個陣列衝鋒艦隊已衝入吳軍水師艦隊中,進行對吳國水軍艦隊的分割而後包圍戰術,使得雙方艦船對艦船的慘烈登船肉搏接戰中,齊水師也佔據了優勢,因之吳國水師的旗艦餘皇號,也被齊國水師擄獲。吳舟師統領徐承身中數箭,在部衆拚死護衛下,轉乘他艦突穿齊水軍重圍,向南撤退而去。這華夏曆史中有紀錄的第一次海戰,以齊王國水師大勝結束。

這次海戰中的火攻戰術,一直爲兵家所延用,最有名的應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那水上的裂焰,自公元前485年琅琊山黃海水上燒至公元208年的赤壁近700年沒有熄滅;近世之海戰,那海上裂焰勢將繼續燒將下去。

吳王夫差的陸軍主力部隊,佔有先發優勢,在齊國南部邊境,還獲有初步勝利。原定計劃是,舟師得勝後登陸齊國國境,前後夾擊,征服齊國。豈料舟師大敗,夫差聞訊大驚,反過來擔心齊國舟師登陸吳境,切斷吳國陸軍撤退歸路,乃立即下令班師,鎩羽而歸。

吳王夫差大敗而回,不是檢討他自己的戰略設計,竟把檢討目標放在吳國崛起的功臣伍子胥身上。夫差周圍,當然不乏要鬥倒伍子胥的要員們。伍子胥乃被吳王夫差,以私通齊國的罪名賜死。伍子胥當然懊惱莫名,死前對家人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雙眼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要親眼看着越國軍隊滅亡吳國。

吳王夫差聽聞此事後,下令把伍子胥的屍首裹於酒囊內,並拋棄於錢塘江中。由於伍子胥是普及造艦船的先驅,也比屈原早兩百多年,沉屍於錢塘江,民間崇拜他的粉絲們乃望江祭拜,故有些文獻認爲,中國端午節的習俗或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如划龍舟,龍舟的設計製造,本身就含有造船技術競賽的意義在內,確似與伍子胥較有關聯了。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