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赴陸就學風靡全臺 兩岸大學競爭力逆轉

學生赴陸讀書意願強烈,有校長形容學生「吃了秤鉈鐵了心」,就是要去大陸讀書。圖爲北京大學。(資料照片)

近期單位來了一個新實習生林同學,正巧是筆者臺大的直系學弟

系友相認分外親切,便在下班後盡地主之誼,就近與學弟餐敘。在北大國關學院交換的他,由院裡一位教授推薦來實習,言談之中難掩一種年輕人對嶄新環境自然的興奮感。

「覺得北大教授都很猛,北京真的很有國際視野。」

「實習的第一天的感覺還蠻不錯耶!可以練習英文,還能對各種政策增進了解。」

「交換學期剩下三個月了,我每天都在倒數,有點感傷!」

「不過我研究所應該會來這邊讀。」

……

聽着學弟來京交換和實習的感想,遙想數年之前,自己也是在大三赴臺交換,以及後來在臺讀研時期又到北大交流

然而也就是這幾年光景,我們所談論的種種現實都已時過境遷。

■「陸生元年」的新鮮

筆者在2011年赴臺交換,那一年後來被稱爲「陸生元年」,也就是臺灣開放大陸學生赴當地大學攻讀正式學位的開始,此前兩岸高校之間僅有一些交換、訪問層次的合作

那個時候,到臺灣讀書對大陸人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新鮮到你身邊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還有這種可能性。

而大陸民衆對臺灣高校的認知也相當有限,也纔會有陸生回來面試時被問到「臺灣也有清華?是山寨的嗎?」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事實上,一直到現在將近七年過去,如果有人聽說你在臺灣讀過書,仍然十有八九會認爲你是去交流而非正式學位生。

也正是因爲這種陌生和新鮮感,加之不少大陸學生從小對臺灣的「特殊情結」,即使最初對赴臺陸生的學歷籍貫等條件存在種種限制,陸生赴臺的熱情絲毫不減,並伴隨藍營執政時期兩岸關係穩定、交流日漸密切的大背景,赴臺人數呈現逐年攀升趨勢。

記得最初申請赴臺交換的時候,率先開放此類項目的多爲985高校,且申請競爭激烈,尤其「國立」大學名額很少,通常每校只有兩三個,總是一搶而空。

大學畢業前要申請讀研的時候,競爭更爲「慘烈」,幾十位985畢業生爭奪個別系所招生名額的情況常常存在,使筆者一度擔心自己「沒書讀了」。

也是那幾年間,在我的家鄉泉州,每年希望報考臺灣地區大學、研究生的人數直線上漲,通過各種渠道前來諮詢的考生和家長絡繹不絕,筆者也通過組建志願者團隊以儘可能提供幫助。

當時,基於臺灣高校數量多、師資優良、性價比高等優勢,筆者還樂觀地期待隨着兩岸高教合作的不斷深化,臺灣「師資過剩,生源不足」和大陸「師資不足,生源密集」的結構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臺灣精英教育失望,「臺大」也躺槍

然而,短短几年間,兩岸高等教育競爭力悄然逆轉,從在臺讀研後期到現在回來工作,種種生活中或生活之外的跡象不斷地提醒筆者這一點,讓人想不注意都難。

畢業之前,在參加一次電視節目錄制之後,臺大畢業的主持人熱情邀請筆者這位會講閩南語的「陸生學弟」參加一場晚宴。

那次「誤入」臺灣精英階層的經歷有點出乎意料,席間幾位學界、媒體資深人士紛紛聊到大陸近年來的突飛猛進和臺灣的止步不前。

在談到子女教育問題時,他們之中有的孩子剛剛考上美國常春藤名校,有的還在高中階段,但卻至少達成了一個共識:現在去大陸名校讀書是比留在臺灣更明智的選擇,不止一位表示更希望孩子到北大、清華、復旦等大陸一線城市名校就讀、發展

而在說到臺灣的教育時,在座不少表示失望。記得最清楚的是,一位前輩直言:「坦白說,現在就連臺大也不太行了。」

當時若非有兩三位臺大校友在場,只怕是要把臺大的退步批得更厲害些。

同時,很直觀的感覺也來自找筆者諮詢赴臺就學相關信息的人數銳減,不論通過網路或熟人介紹,對赴臺讀書感興趣的學生和家長寥寥無幾。

加之兩岸關係的冷清和未來不確定性,考生若非經過深思熟慮,有清晰的目標或規畫,筆者個人也通常不太建議做這個決定。

從數據來看,筆者家鄉幾個高中近兩年赴臺讀書的學生人數的確大減,而臺灣高校招收陸生的實際錄取分數線也紛紛下降。

■「吃了秤鉈鐵了心」,就是要去大陸讀書

與「陸生赴臺」的降溫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臺生赴陸」的行情大漲。

今年,這一現象廣受關注。

綜合兩岸媒體報導,由北到南,超越藍綠,越來越多的臺灣精英高中生選擇用腳投票,紛紛向大陸各大學提出入學申請。

在臺北,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已替50多名學生寫推薦函

他表示,很多學校都支付全額獎學金,且今年又加碼4年免住宿費,搶高分羣學生相當積極。

而在桃園,跟復旦大學有淵源的復旦中學學生也搶着申請大陸名牌大學,人數超過40人,以頂標學生居多,不少學生一次申請五、六所,使得校長段臺民感嘆,學生「吃了秤鉈鐵了心」,就是要去大陸讀書。

就連在傳統的「綠色大本營」臺南,情況也大同小異。

臺南女中申請赴大陸讀大學的學生從去年僅有2人,大漲到今年的20人。而臺南一中往年赴大陸就學的學生屈指可數,今年申請人數同樣暴增。

■兩岸高校競爭力何以逆轉?

回想起來,臺生、陸生調轉求學去向的這幾年見證了一些關鍵的轉折點。

首先,大陸高教投入伴隨經濟成長逐年攀升,如今頂尖的985大學經費預算不少已經超過臺大,充裕的資金使得大陸名校在人才引進、科研方面更爲從容,世界排名穩步提升。

其次,大陸巨大的就業市場、激烈的競爭壓力,包括一線城市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水平,對力求上進的臺灣青年來說頗具吸引力

而目前的臺灣,經濟上仍未見可喜的大環境轉機,政府議事、決策效率不彰,民意支持度持續下降,青年低薪問題遲遲難以改善。

另一方面,臺灣近來教育問題頻出,諸如臺大校長因政治干預遲遲不能上任等亂象,也被學生及家長看在眼裡,難免對臺灣教育失望,產生臺生赴陸的推力。

而大陸方面又進一步降低臺生申請門坎,加之惠臺政策的出臺,都是臺生赴陸的拉力。

反觀 「陸生赴臺」,開始雖對陸生學歷、籍貫限制重重,仍吸引大量高中生報考私立大學,以及衆多985名校畢業生申請國、私立研究所,臺清交成等名校一票難求。

然而,即便後來學歷、籍貫限制不斷放寬,陸生申請熱度卻不升反降,幾乎算是「還沒流行起來就走向過時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兩岸高教實力對比的確發生結構性變化,當大陸名校實力不斷成長,臺灣高校卻原地踏步的時候,陸生選擇留在大陸是情理之中。

事實上,近幾年,大陸境外留學生畢業後回國的比例也已經超過留在國外的比例,「人才迴流」成爲趨勢。

另一方面,兩岸關係大環境的冷清也令陸生及家長產生憂慮,赴臺求學期間的環境,以及畢業之後的職業發展空間都是現實問題。

■「逆轉」之後的未來幾何?

總的來說,臺生赴陸正夯與陸生赴臺降溫,兩相比較之下,兩岸高教競爭力的悄然逆轉可見一斑。

除了林學弟之外,日前與一位曾赴臺灣中興大學交換,現於大陸某高校教書的青年教師聚餐,同樣聊到這一話題

顯而易見的是,以前由於特殊政策,加之臺灣對大陸仍有學術水平和心理上的優勢,臺生到大陸讀書相對冷門,上北大清華也不是什麼難事,現在報名的資優生多了,競爭越來越激烈。

記得當初與繫上臺灣同學、學弟妹一起到北大交流期間,大家還曾就此有過討論。

在當時,臺灣最好的學生極少選擇到大陸就讀,甚至是在臺成績較差的學生也有不少能進入大陸一流名校。

而就筆者所知,前幾年臺大申請出境交換、訪問的數據顯示,在臺大學生的志願選擇上,北大清華等大陸學校確實排名靠後。

而現在,正如今年臺灣高中生赴陸熱情高漲,而像林學弟這樣表現活躍的臺大學生,越來越被大陸高校吸引,他們對大陸的大學帶有好感,也對將來在大陸發展的廣闊空間滿懷期待。

反倒是以前陸生想去臺灣讀書很難,現在容易多了,臺灣對陸生的吸引力卻大不如前。

■學弟充滿期待的眼神

餐敘後回家途中,林學弟在地鐵站與我道別之前,我們最後說到的話題是關於他在單位的實習。

他說自己只有週四週五兩天能來上班,「因爲其他幾天都要上課啊!」在他看來,交換學期當然也要好好玩,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不過就像他自己所言:「既然來北大交換,就不希望只有出去玩。」爲了今後更大的發展空間,學弟希望能夠同時保持學業與實習的強度。

他談論自己剛剛開始不久的北京生活,以及展望未來時的那種充滿期待的眼神不禁令人感慨。

感慨幾年間,兩岸多少變化;感慨現在的臺灣,是否能爲這些渴望成長的年輕人找回未來;當然也感慨,即使陸生赴臺的黃金期一去不復返,待兩岸關係柳暗花明之後,臺灣是否還能成爲大陸學生求學,乃至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的、安心的,或許仍然有些特別的選擇呢?

是否有朝一日,兩岸的大學、兩岸的同齡人,能夠真正取長補短,通力合作呢?

洪鑫誠/臺灣大學畢業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