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文白之爭的最佳形容詞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13日主持例行記者會,引用多段詩詞,強調文言文的重要。(記者陳君碩攝)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以一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譏諷臺灣這一波「文白之爭」所可能導致的惡果,並指出其本質就是「去中國化」,這當然戳穿了主事者及其支持者畫皮,於是激起他們的羣起而攻。有意思的是,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當年學習古文功底來對陶淵明的原意進行詮釋。

一時之間,他們比任何人都嚴謹地尊重古文的原意,指出《桃花源記》反映的是作者避世的願望,甚至隱隱然有否定當朝的意思,進而否定安峰山引用此文的正當性。可惜他們忘了,這些解讀不過就是中學生的古文常識,本就沒有什麼爭辯的意義,至於安峰山此處所想表達的意思,同樣也是今日常見的用法問題是此處的重點並非陶淵明的主觀意願,而是想要了解桃花源人的實際狀況。更何況古文的原意與今人的延伸理解也並不衝突,不然的話,文學生命力何在?所有的文本閱讀豈不都要變成訓詁學

古文和歷史新詮在臺灣頗爲盛行,很多人都喜歡標新立異,通過做出與衆不同的解釋來吸引別人的注意,有時候這是一種創新,有時候則可能變成一種掉書袋,嚴重者則可能是災難,而帶有政治目的的再詮釋那就更是智識上的惡夢

就在年初,也有一批人在拚命爲總統府的「自自冉冉背書,當政治凌駕文學時,任何學理討論都只能退場,剩下的只有政治正確和政治站隊。這也證明他們並沒有真心誠意地尊重臺灣文學。而這些人的最大優勢,並不在於中學水準的古文功底,而是踩準瞭如今的政治正確,至於外界如何風雲變幻,當然就不在他們的關心之列。從這個角度看,「不知有漢」並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境況,更適合的詞彙是「夜郎自大」。

話說夜郎向來被後人視爲蕞爾小國,但據《後漢書》的記載,夜郎可是「開境千八百四十里」的「大國」,而根據今人的考證,其東可達貴陽,西則到昆明,其面積比臺灣還要大。這羣喜歡賣弄文字人們,可別一邊笑着他人看不穿,一邊卻淪爲井底之蛙,畫地自限之後卻發現自己其實連夜郎也不如。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