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論”再起 俄內外發力對抗北約戰略挑釁

俄軍T-72B3M坦克

近期,俄總統普京對外宣佈,俄軍即將建成一個能夠經受核打擊的戰略核力量指揮所,新指揮所將提升俄軍戰略威懾力和核反擊能力。此外,俄羅斯蘇丹組建物資技術保障基地消息也引發外界關注。俄媒評論稱,俄羅斯此舉主要是爲應對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對其進行的戰略擠壓和戰略威脅

新建“核大腦”

據報道,普京在與聯邦政府各部門和國防企業領導層舉行會議時表示:“我們需要認真致力於提高控制系統的生存能力。根據已獲得的消息,俄羅斯新戰略核力量指揮所的建設已處於收尾階段,建成後其安全級別將非常高。”

外媒分析稱,普京所提到的新戰略核力量指揮所是俄羅斯國家防務指揮中心戰略核力量指揮中心下設的一處指揮機構。報道稱,新戰略核力量指揮所不僅具備強大的抗打擊能力,還配備最新型指控系統,即第五代一體化自動化作戰控制系統。該系統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抗干擾能力。如普京所言,“核三位一體的戰備程度和整個軍隊對潛在軍事威脅作出恰當快速反應的能力,直接取決於這些系統和整個指揮迴路能否在各種情況下穩定、高效和可靠地運行”。

藉助新型指控系統,戰略核力量指令可在10秒鐘內傳至陸基戰略核導戰鬥班組和擔負相關任務的作戰單元,在2至3分鐘內完成首枚核武器的發射行動。同時,作爲俄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普京還可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按下核手提箱上的核按鍵,將戰略打擊或反擊的決定快速下達至指揮機構,實現“一鍵發射”的作戰指控效果。

今年俄軍因受疫情影響,臨時取消“雷霆-2020”戰略核演習,但兩週後,普京隨即發佈新戰略核力量指揮所的建設情況。西方媒體置評,俄軍通過此舉迴應西方對俄核遏制力的質疑,並配合高超音速武器、反衛星激光系統等“非對稱”手段對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實施戰略制衡。

強化海外存在

同期,俄羅斯擬在蘇丹籌建物資技術保障基地的消息也引發外界關注。蘇丹地處紅海西側,臨近蘇伊士運河,戰略地理位置重要,俄在該地區籌建物資技術保障基地,既可從軍事層面實現重要海域兵力聯動佈勢,確保關鍵通道安全,又可在地緣戰略層面對衝美推動實施的“印太戰略”,搶佔博弈主動權。

報道稱,組建基地的提議由蘇丹2017年底提出,得到俄方積極迴應。此前,蘇方擔心,在複雜地區安全環境下,蘇丹或被“美國及其盟國分裂成4至5個國家”。

考慮到蘇丹目前的境況,俄羅斯計劃在蘇丹港、穆罕默德高勒和陶卡爾等蘇丹東部、沿紅海地區選址,基地面積將遠大於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根據2019年雙方簽訂的互訪及基地使用草案協議,俄海軍單次可靠港4艘艦艇,包括核動力艦艇。

外媒稱,未來俄軍導彈巡洋艦和核潛艇可以該港爲依託出沒於紅海海域,避免出現數年前因受西方制裁導致“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在赴中東反恐途中“無港可停”的尷尬,爲俄海軍遠洋戰略提供保障。

從地緣價值看,建設紅海基地將成爲俄開啓印度洋入口的嘗試。駐軍後,該基地可與敘利亞塔爾圖斯及租用的吉布提補給港互爲犄角,爲俄應對中東變局、鞏固國際反恐戰線和維護能源利益提供關鍵支點

俄媒置評,在美軍把控蘇伊士運河這一戰略通道背景下,俄軍實現紅海駐軍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或將嚴重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多層面展示實力

近一個月來,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出於“甩鍋”國內矛盾的需要,再度拉高“俄羅斯威脅論”的聲調,從反俄提案到對俄軍事部署持續保持對俄戰略施壓和制裁封鎖的狀態,逼迫俄羅斯不得不從戰略和戰術多個層面予以回擊。

納卡衝突持續一個多月,俄羅斯近2000人的維和部隊進駐納卡後,基本結束雙方軍事衝突。報道稱,在西方斡旋始終有心無力之際,俄羅斯成功展示自身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促成停火協議,並將北約國家攔在高加索之外。

俄羅斯還宣佈對歐洲飛地”加里寧格勒的海軍陸戰旅和摩托化步兵旅換裝新型T-72B3M坦克,在歐洲腹地插入一把尖刀

此外,俄羅斯近期頻密發佈多款兵器的試驗和列裝情況。圖-160戰略轟炸機升級版完成試驗飛行和交付工作,航程增加1000千米。“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完成潛射和水面齊射打擊訓練。蘇-57戰機的採購計劃也被披露。

俄國防部還在11月初提前發佈年度訓練成果和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稱已克服疫情影響,按計劃高強度完成訓練工作。此外,圖-95型戰略轟炸機近期接連赴阿拉斯加等空域戰略巡航,“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等3艘大型艦艇在印太海域展開跨年度跨區域部署行動。外媒稱,隨着以美國爲首的北約重新將應對大國競爭擺上戰略層面,俄軍將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軍事策略來維護自身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