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似水年華 船櫓搖 一葉輕舟過古鎮

烏鎮是著名的江南古鎮小橋流水,搖櫓女的小舟在長滿青苔的石板緩緩而過。淳樸的烏鎮人就在這屋頂白牆與雕花門扇間過着自己恬靜、悠然的生活。時間彷彿在這裡停住了幾百年。

家家面水戶戶枕河”是烏鎮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相通之處,但此地卻有一部分民居木樁石柱打入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造成“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的“水閣”,真是獨具匠心。原來屋子靠水的一邊完全突兀水中,以至造就三面建窗,從任何一方憑窗而觀,河水粼粼,舟楫寥寥,風光無限。

在水網交叉的烏鎮,被稱作市河的主幹河流有三條:一條是直通南北的車溪河,烏、青二鎮以此爲界,東岸屬桐鄉,西岸屬吳興。清人施曾錫曾以《雙溪竹枝詞》敘說車溪河的風光:“苕溪清遠秀溪長,帶水盈盈匯野曠,兩岸一橋相隔住,烏程對過是桐鄉。”從東柵西柵,河流的走向形成了一個“之”字,與西市河相對的河東已是修真觀後的觀后街,二河南北相距二百多米。這也是烏鎮區別於其他江南古鎮風格不同的獨異景觀之一。

廊棚

江南多水鄉,水鄉多古鎮,在烏鎮,之字型的河流導演了之字型的街道,那街市便有點樸朔迷離:從中市到東柵三裡有奇,而從中市到西柵是四里有加,但在烏鎮卻看不到一條東西向的八里長街;從南柵北柵可以長驅直入,一走到底,而從東柵到西柵卻一定要轉彎抹角,先到修真觀前轉一個圈,然後再過橋西行。旅遊到烏鎮的人往往會對此深表詫異,但烏鎮人看似習慣了這樣的轉彎抹角,用烏鎮人的說法,那是千百年來先人留下的古蹟——烏、青一鎮兩縣分治的見證。

烏鎮地處二省三府七縣交界的衝要之地,東爲桐鄉、秀水(屬嘉興府),西鄰吳興、歸安(屬湖州府),北面與江蘇的吳縣、吳江、震澤(均屬蘇州府)接壤,河流密如蛛網,土地犬牙交錯,縣境省界有時是一條河,有時是一座橋,有時甚至只是一條寬不盈尺的田埂,一不小心就會出省出縣。自秦時劃定烏戍以車溪(今市河)爲界,烏鎮便開始了一河分隔兩鎮,一地兩縣分治的漫長曆史。

-->>烏鎮旅遊攻略

烏鎮的水閣

桐鄉人管河流叫塘,管運河叫塘河。大運河在桐鄉折折彎彎地流經了一百多裡,穿橋過渡,溝通了多少港港汊汊,用蛛網來形容江南的水系並不過甚其詞,家家枕河,戶戶傍水則是隨處可見的風景。在桐鄉,注入大運河的長河短水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妙智塘、金牛塘、白馬塘、蘭溪塘,而且個個都有傳神動情的出典。大運河流到烏鎮,匯流而入的就是車溪塘了。

邊境互市的日益紅火,那綿延的河岸邊連接連繁衍出許多凌空於水面房屋,這就是車溪河給烏鎮帶來獨特景觀——水閣。烏鎮的街道都是沿河建造,臨河的一邊稱作“下岸”,而街道的另一邊則稱爲“上岸”,上岸的民居一般都是深宅大院,臨街的只有二、三間門面,而縱深卻有四、五、六進,所謂“登堂入室”,不辭深邃。而下岸的民居則“人家盡枕河”,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支撐在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那模樣有一點象傣家的吊腳樓,只不過這“吊腳樓”生根在水上波光相映,別有一番情趣。水閣三面有窗,窗旁有門,門外有石階,石階一直向下延伸到水下。支撐水閣的石柱可以系船停舟,水閣下的河埠可以臨河打水,也可以洗衣洗菜;置身水閣,可以觀賞市河的風光,也可以探身窗外招呼過往的船隻,買菱買藕買果買菜,自然也可買蝦買魚。

河岸邊偶爾有幾家店鋪,那也不過是一個個泊船的碼頭,岸上岸下並無多大的關連。烏鎮的市河交易卻與水閣緊密關聯,那鱗次櫛比的水閣至今保留着千百年來水上市場的原汁原味:每當清晨,櫓聲咿嘎打破了車溪河的寧靜,裝滿瓜果蔬菜的農家小船早早地行駛在市河中,“老通寶”、“小通寶”們時不時停靠在誰家的水閣下,拉長了聲音吆喝着。水閣人家便倚窗談價,放下個竹籃去,那生意就成交了,沒有爭秤壓價,沒有挑疵話短,平平和和中更見古風猶存。

歲月滄桑,市河中的水閣已經明顯地減少,有的毀於兵火,有的由於年久失修而圮塌,市河拓寬的那一年更是拆了不少——但仍然留下了許多,現在烏鎮景區東市河上還有黑鴉鴉的一片,深得東西南北客的鐘情和讚歎。每當夜色降臨,河邊亮起了萬家燈火,水面漾起粼粼波光,小橋,流水,人家,那神韻彷彿是燈影槳聲中的秦淮。

-->>烏鎮旅遊攻略

烏鎮的古橋

徜徉在古鎮,市河的風光讓人留連,地處中市應家橋南堍的訪盧閣便是遊人觀賞市河風光的必到之處。訪盧閣是一家二層水閣式的茶館,背倚車溪市河,面臨中市大街,東市河又在門前的應家橋下逶迤東去,復修後的烏鎮東景區便在不遠的視線中:臨河的小街蜿蜒細長,一塊挨着一塊鋪砌的石板路似乎沒有盡頭,小街兩側櫛比鱗次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烏檐青瓦,小樓屋檐比翼,上透一線藍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是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

碧波漣漪的市河上,小船來往,櫓聲咿呀,時不時晃盪着倒映在水中的水閣和岸邊的林木,優哉遊哉,穿過一個接一個的橋洞。在水鄉,橋是極尋常的景觀,從應家橋到財神灣,不足700米的河面上就橫臥着八座古石橋,四座橫跨秀麗的東市河,四座座落在東市河南、北的街道上,遞接着石板路通向遠方。

也許是建造年代的不同,這些古橋樣式紛繁多姿,風格迥然有異,宛如一個古橋博物館:那似垂虹臥波是單孔的園形石拱橋,當地人稱之爲環洞橋,半園形的橋孔挺起了脊樑,兩邊橋坡上的石級便顯得有點陡峭,聳在半空的橋面雖然只有兩張八仙桌的大小,兩旁的橋欄仍然爲行人留下了歇腳的地方,坐在象靠背椅那樣的橋欄上享受着清新和涼爽,便有一種烏鎮人所說的愜意。

園拱橋的造型曲線優美,橋下的水面上倒映着盈盈的園月,每當雲淡風輕,皓月當空,那天上的月亮便會在水中的滿月中晃動盪漾,二三漁火,寧靜中又平添了幾分幽雅。那線條簡潔明快的是明清時期的樑式橋,中間的橋面猶似房屋的大梁擱架在河心的橋柱上,雖經百年的滄桑,卻依然保持着一貫的恬淡和樸實。而平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不但橋的坡度平,它的風格也顯得平平常常,樸實無華。

如果不是兩邊低矮的橋欄,腳下的細波微瀾,決不會想到那也是橋。財神灣那裡還有一座風雨橋,從坡度看,屬於平橋的一種,但卻是最豪華的一種。兩條四米多寬的石橋並在一起,中間兩個橋欄間隔起一壁花格柵的屏風,屏風下便是兩排行人歇腳的石座椅,臨河的二邊用木柱支撐起遮蔽橋身的屋頂,時當烈日當空,可以納涼遮陰,而在秋日雨霽之日,又何妨“留得殘荷聽雨聲”?

-->>烏鎮旅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