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進歐洲 合資股比變數多

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佈中歐投資協定如期結束談判。《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經歷了7年、35輪談判,終於收官歐方稱其爲全面投資協定,是2009年歐盟層面通過《里斯本條約》獲得投資專屬權後面向外商籤的第一份協定;於中國而言,協定超越傳統雙邊投資協定範疇,涵蓋市場準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和爭端解決四方面內容,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達成的首份水平經貿協定。中歐投資協定將爲中歐相互投資提供更開放和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對中國汽車產業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惠及全球1/4人口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之所以如此引發關注,與中歐間超大規模的經貿往來有關。中歐人口總數超18億,佔世界人口比例超24%。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將惠及全球近1/4人口。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對歐盟的出口總額達到4.5萬億元,增長5.3%。目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爲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互利合作基礎好、潛力大、機遇新,中歐投資協定等制度性安排必將進一步提升雙方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釋放出新的潛力。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順利完成表明,中歐只有在平等互惠、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擴大雙向開放,才能夠實現互利共贏。一個更加穩健成熟、邁向更高水平的中歐關係,對雙方乃至全球的繁榮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言:“世界需要歐盟與中國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係。”

據統計,歐盟對華投資僅佔其對外投資存量的4%,中國投資只佔歐盟吸收外資總額的2%。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表示,這些數據和雙方合作的意願是不相符的。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也是歐盟的訴求。包括整車、零部件的各類投資,在雙方以往的對外投資中佔有較大比例,尤其是中國零部件企業近年來在歐洲的投資在不斷增加。在構建全球汽車供應鏈的背景下,雙方在汽車領域的投資還有很大擴展空間。

汽車一直是中歐經貿往來的重要內容,推動中國汽車產品出口到歐洲也一直是很多中國車企的訴求。CAI框架內,中國汽車出口到歐洲的規模和數量將大幅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兼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中歐投資協定達成將對中歐汽車貿易往來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中國汽車報》採訪時表示,因爲歐洲對汽車產品質量、排放標準等有非常嚴苛的要求,中國車企進入歐洲有一定難度。但中國SUV、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已經進入歐洲,並且有本地化組裝業務。“我們在歐洲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張建平如是說。

CAI達成後,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歐洲投資的機會將顯著增加,但因爲投資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短期內將利好新能源整車對歐出口,在商業上會有一些便利。商務部發布消息稱,在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雙方承諾將進一步推進金融業雙向開放和互利合作。雙方致力於繼續推動歐元和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的雙向開放無疑對汽車的進出口有重要影響。

股比變更和獨資企業或增加

按照中歐投資協定的約定,雙方市場準入程度將進一步加大,製造業最先受益,中國汽車工業開放的步伐也將加快。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詠箑在去年12月30日晚的商務部媒體吹風會上透露,中方在中歐投資協定中納入了金融等領域自主開放的舉措,同時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有序擴大了部分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對外開放,比如醫院和汽車領域。

儘管按照此前中國汽車行業的股比放開時間表,2022年中國汽車行業合資股比將完全放開,但這顯然無法滿足以德系車企爲代表的歐洲車企的迫切需求。此前,寶馬已經增持了華晨寶馬股份;大衆也開啓在中國成立第三家合資企業的進程,並將持股比例提升至80%。面對中國這一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德系車企正在謀求更大的投資機會。按照目前各合資企業的情況,業內外普遍認爲,一汽-大衆、上汽大衆、北京奔馳等三家德系合資車企外方,對合資企業股比變更有較大的訴求,而且,這幾家企業此前也都傳出外方要求變更持股比例的消息,只是一直未能落地。

根據中歐投資協定,這幾家合資企業的股比變更似乎不可避免。張建平表示:“過去,中國和歐洲在汽車領域的合資合作是非常成功的,相互之間實現了優勢互補。下一步,雙方在合資模式上或將有更多可能性。不是簡單的‘分手’、改變股比結構,而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同形式。不同企業間的合資股比、合資模式也會各有不同。總體而言,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張建平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蛋糕相當大,有特斯拉先例在前,再加上中歐投資協議達成,預計未來,歐洲新能源車企在中國設立獨資企業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中國新能源汽車搶佔歐洲市場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純電動汽車數量不斷增長。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品不斷升級,在歐洲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歐盟各國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本土品牌銷量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中國新能源車企(品牌)有望在歐洲搶佔一定的市場份額。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包括比亞迪、上汽大通、愛馳金康塞力斯等在內的一衆中國車企都有產品出口到歐洲。CAI的達成無疑將爲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開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比亞迪、北汽、上汽、吉利、五菱小鵬、蔚來、愛馳都將推進在歐洲銷售新能源汽車的計劃。福布斯還發文稱,比亞迪、北汽、上汽、小鵬、蔚來5箇中國企業的電動汽車有望在今年全面登陸歐洲,並稱它們爲“最值得期待的電動車”。

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正加快在歐洲投資的步伐。去年11月,中國汽車動力電池企業蜂巢能源(SVOLT)在德國薩爾州投資20億元建設兩家汽車電池工廠的項目正式敲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各類企業正在爲搶佔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做準備。

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王秉剛表示,電動車是我國汽車工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個好機會和突破口。“相對來講,我國新能源汽車製造水平走在國際前列,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呼聲較高,很多國家(地區)正在推廣使用電動汽車。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我國動力電池已經銷售到國外,同時在國外建電池廠。與此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起來以後,對國外機牀、測試等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現在還主要依賴進口。因此,繼續保持開放的政策,與國外企業保持合作交流,尤其要互通有無,加強國際貿易關係是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對比來看,我們的主動權更大一點,要抓住這個優勢,彌補自身不足。”本報記者 王金玉 《 中國汽車報 》(2021-01-18  0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