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太清淡失智症反會找上門?醫師這麼說

養生意識擡頭,現代人愈來愈懂得清淡飲食,但近來網路流傳一則短文影片,似乎打破了這樣的飲食思維。文中指稱,「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飲食清淡其實正是造成目前老人癡呆症的主因,」以前的老人不會罹患失智症,正是因爲忙於農事後急需補充鹽分,不像現代人從年輕開始就吃得很清淡,體內長期缺少氯化鈉

文末並附上一支影片,描述老人家注重養生保健,普遍患了「膽固醇恐慌症」,飲食講求「少油少糖、少鹽」,卻忽略腦細胞最需要的膽固醇;甚至大腸缺少膽固醇作爲潤滑劑,排便不暢,「毒氣上逆到大腦老年癡呆症就會順理成章的來報到」。

最後還建議子女應該至少每週準備一次紅燒肉、東坡肉梅乾扣肉、或紅燒元蹄之類的菜餚給父母吃,「這樣對老人家纔是真正的孝順。」

文章一出,許多人不禁納悶,難道清淡飲食並不正確?吃得太過養生,甚至還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真的應該多吃一點重口味、油膩的食物嗎?

謠言一:

《早期務農活動量大 汗水、鹽分流失多》

醫師營養專家都駁斥。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主任駱菲莉直言,早期社會和現代人不能同日而語。過去務農的人活動量大,汗水、鹽分流失多,需要補充較多鹽分;但現代人活動量少,長期久坐,不建議攝取過多鹽分,因此不該推論爲吃得太過清淡而導致罹患失智症。

駱菲莉進一步指出,雖然人類腦細胞神經纖維外層的髓鞘確實需要膽固醇做爲製造成份,但即使沒有透過飲食攝取膽固醇,人體也會自行製造,不太容易缺乏膽固醇,以及因而導致失智症的風險提高。

謠言二:

「失智症跟吃得太清淡或膽固醇太少沒有直接關係,……也不可能因爲膽固醇過低,影響排便通暢,進而影響腦部引起失智症,(謠言)太誇張了!」雙和醫院神經科醫師陳龍也一語戳破謠言。

而失智症主要又分成三大類,原因症狀也不盡相同,包括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失智症。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僞失智症」,因爲失智症與憂鬱症在臨牀上都會出現情緒低落記憶力衰退,甚至產生精神病症狀,因此常容易被混淆,所謂的「假性失智症」。

陳龍指出,血管性失智症大多是中風引起,常見原因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關,跟飲食重油、重鹹、膽固醇過高息息相關,導致血管硬化或病變,影響腦部血液循環。

此外,雖然鹽分攝取過少、體內鈉離子過低,電解質不平衡會引起「低鈉症」,出現昏迷無力的症狀,但陳龍強調,極少數病患是飲食太過清淡所引起,通常是本身疾病導致,「低血鈉症更不會導致失智症。」

《多動腦、吃對油 幫助預防失智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記憶臨牀中心與老化研究中心主任斯默爾(Gary Small)在接受《康健》專訪時提出記憶處方的「四大天王」,能增進大腦與身體健康的策略,不只爲了未來不要失智,效果更在「當下」,馬上覺得心情比較好,思考也比較清晰。

1.心智活動

例如拼布、數獨、填字遊戲木工、編織,或是學習新語言,可以保護腦細胞健康,也可以幫助腦細胞成長。心智活動。

2.體能活動

有氧運動有益大腦,健走、慢跑、游泳、舞蹈等,都能讓記憶力愈來愈好。斯默爾醫師也建議一週2~3次重量訓練,因爲隨着年紀愈大,肌肉會變少,人們就不會再想動,不僅會愈來愈胖,更會懶得外出,降低了人際互動。

3.紓解壓力

「沒睡好,大腦像漿糊一樣,」斯默爾形容,無論是忙碌的主管或分身乏術家庭主婦,都要有自己一套的紓壓方法,讓自己放鬆,進而好好睡一覺。紓壓方式包括運動、瑜伽、冥想太極拳,甚至按摩都好。

4.健康的大腦飲食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指出,糖尿病及高血糖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腦中風或沒有症狀的小洞、梗塞,因而發生血管性失智,或加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症狀。

斯默爾也說,肥胖者會增加4倍往後導致失智的危險。不過,肥胖的人經過體重管理之後,12周後就能改善記憶力。

因此,吃少一點、吃對的油、每週至少兩次的高脂魚、多吃抗氧化物高的蔬果,以及吃低升糖指數(GI)的糖類,如全榖雜糧全麥製品,遠離甜食,以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駱菲莉則推薦地中海、得舒或麥得飲食型態的飲食,都是強調多攝取深綠色、不同顏色的蔬果,主食則優先選擇全榖雜糧類,部分油脂來源替換成堅果蛋白質則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其次是提供omega-3脂肪酸的海鮮。因爲這些食物都有助於預防血管性疾病,也有較多抗氧化物質,讓腦細胞比較健康,避免受到自由基的攻擊。

《均衡飲食 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

醫師強調,不鼓勵重油、重鹹,建議還是要均衡飲食,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鹽,約一茶匙)。

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則是男性70公克與女性55公克,飽和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是男性23公克、女性18公克(男、女性分別以體重70、55公斤的靜態工作者估計)。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