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找黃牛了 在用車檢測新規正在徵求意見

日前,《在用汽車排放檢驗規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範(徵求意見稿)》”)由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

2019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這部分上市銷售的新車會產生污染物,但是與數量龐大的在用車相比,新車的排放污染要輕很多。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2.615億輛,加強在用車檢測刻不容緩。

在我國目前的在用車中,車齡在6年以上的汽車數量佔比較大,也是在用車年檢的主力。曾經由於耗時長、手續繁、服務差、環境差、不透明等原因,我國在用車檢測市場有“黃牛”氾濫的現象。伴隨着我國機動車年檢政策的放寬、機動車檢測機構的增多和年檢便利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黃牛”氾濫的現象有所減少。今年11月,9座以下非營運小客車6年免檢、6至10年車兩年一檢的年檢新規,進一步降低了車主們對黃牛的依賴。

儘管如此,當前市場上依然存在數量可觀的黃牛羣體,這一方面是線下車檢的“煩惱”在不少地區仍舊存在,另一方面,6年以上在用車中很多是國5以下排放車型,它們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容忽視,而幫這些車代辦年檢也正是黃牛們目前的主要業務。一些在用車的車主找“黃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認爲自己的車輛行駛里程較多,行駛時間較長,排放很難達標,通過找“黃牛”花幾百元就可以矇混過關。

如今,這些檢測漏洞已被高度重視,在用車檢測新規正在徵求意見,未來再找“黃牛”可能“不那麼好使”了。

?加強在用車檢測 商用車、乘用車均需重視

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政研部副主任紀亮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的前提下,我國仍實現了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圓滿實現。但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很嚴峻,只有不足50%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京津冀、長三角地區減排壓力仍很大,臭氧含量呈現上升趨勢

資料顯示,目前移動源污染物排放量有上升趨勢,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佔比達到60%,VOCs佔比爲23%。在移動源中,重型貨車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重型貨車的保有量僅佔機動車保有量的2.04%,但氮氧化物排放量佔機動車排放總量的61.84%,佔移動源排放總量的34.56%。

小型客車保有量佔機動車保有量的67.08%,VOCs排放量佔機動車排放總量的62.36%,佔移動源排放總量的51.18%。與此同時,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佔比也較高。多項因素疊加在一起,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很嚴峻。

儘管乘用車排放總量不高,但是機動車數量龐大,污染物排放也需要高度重視。四川大學教授陳耀強告訴記者,汽油車的顆粒物數量不大,但汽油車PM2.5的直徑可以達到0.1微米,遠低於2.5微米,可以直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之中。另外,汽油車尾氣中含有多環芳烴(PAHs)等16種高致癌物質,毒性很大。加強在用車檢測勢在必行。

?I/M制度是重要抓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了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現場檢查、抽樣檢測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這幾種方式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監督檢查工作很難做到長期性。

《規範(徵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中提到,截至 2018 年底,全國共有 6878 家定期環保檢驗機構實現國家、省、市數據聯網,全年共有 17584.1 萬輛(含免檢車輛)車輛參加定期排放檢驗,佔全國汽車保有量的 76%。重點區域建成遙感檢測設備351 臺(套),檢查 27353.4 萬臺次,發現超標車 215.5 萬輛次,處罰金額 145.1萬元。各地開展高排放車專項整治活動,全國完成路檢路查 505.7 萬輛次,入戶抽查 25.0 萬輛次,發現超標車輛 80.2 萬輛次。運用高科技手段才能更好地輔助監督檢查。“我國已經建立天地車人一體化排放監控體系。”紀亮說。

《規範(徵求意見稿)》還提到加強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I/M)的建設和實施,降低在用車實際排放水平。檢驗與維護制度(I/M)在歐美已很成熟,在實際工作中顯示了很好的效果。美國加州開展的一項評估表明,實施I/M制度後,單車HC、CO、NOX排放量平均減少17%、28%、9%。這項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被引入國內

檢驗與維護制度(I/M)在國內推行了一段時間,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交通部規劃院環境資源所室主任、高級工程師龔巍巍博士告訴記者,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決條件,從制度內涵概念上來看,大家的認識深度不一,理解範圍不同,以至於形成共識困難重重。

作爲新生事物,I/M制度需要強力推進,但是,我國正在推行的改革要求“放管服”,維修企業從許可制改爲備案制,強力推進的抓手變少,加上有些企業認識不到位,推進工作有一定難度。同時,I/M制度牽涉多部門協同,涉及不同部門利益,協調任務重也不可忽視。另外,從推進工作來看,I/M制度的技術性比較強,對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培訓工作也是難題。

?雙閉環管理堵住漏洞

I/M制度在國內一些地方的推行出現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實行閉環管理。記者在江蘇省某地採訪時曾遇到過,當地的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規定,協會下屬的維修企業只要把歷年拖欠的會員費補齊了,就發給M站資格,並沒有嚴格的評審流程,以至於M站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形成有效的I/M制度閉環管理。

在《規範(徵求意見稿)》制定的討論會上,甘肅省有關部門曾介紹過他們的經驗,甘肅省實行雙閉環管理,有效堵住漏洞,“黃牛”數量大幅度減少。

甘肅在推行I/M制度過程中,也曾有過亂象。甘肅省機動車環保檢測行業協會會長張玉泉告訴記者,社會上曾有不少造假的第一代身份證,但是幾乎見不到造假的第二代身份證,因爲第二代身份證中有芯片,芯片中的數據無法造假,“按照這個思路去推行I/M制度,實行閉環管理。”

在推行I/M制度的過程中,甘肅建立了雙閉環體系,一條閉環是檢測點的數據上傳到市級平臺,市級平臺再上傳省級平臺,省級平臺上傳生態環境部,這個閉環是環保內部的監管系統。另一個閉環是檢測站點的數據上傳到公安部門,從市公安局到省公安局都將獲取站點檢測信息,每條信息最少保存10年,形成了小範圍的數據區塊鏈,如果檢測站爲了320元/輛的檢測費造假,在10年內任何時間發現了都將追究責任,罰款金額爲10-50萬元。

在用車檢測造假屢禁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造假者需要付出的違法成本太低了。針對這種情況,甘肅省制定了跨部門的簽字人責任追究制度。每份檢測報告需要二個人簽字,一是檢測站法人,二是授權簽字人。如果檢測報告造假,企業違規行爲信息和個人違規信息將上傳監管部門,錄入信用體系之中,限制個人高消費,不得乘坐飛機、高鐵等,子女不能上私立學校,也不能報考公務員。如此一來,檢測站老闆們不願意爲了每輛車幾十元的好處費拖累子女。

新規借鑑了甘肅的經驗,堵住了這部分漏洞,有利於I/M制度的推行。

?完善制度 堵住其他漏洞

此次《規範(徵求意見稿)》對以往的不少漏洞進行了修正,並且規定的也比較細緻。比如,在汽車全壽命期內,不得對汽車裝備的 OBD 系統進行未經型式檢驗主管部門允許的改造,並對 OBD 監測內容及型式檢驗做出了明確規定。

2018 年,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汽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測量方法(雙怠速法及簡易工況法)》(GB 18285—2018)和《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載減速法)》(GB 3847—2018),對新生產汽車下線檢驗、註冊登記檢驗和在用汽車檢驗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檢測方法對應不同的檢測車輛及要求,此次在新規中也進行了規範。

其他方面,比如視頻監控要求、數據記錄、保存和報送要求,檢驗機構人員管理要求等都提出了詳細的規範。

因此,在新規面前,“黃牛”不再那麼容易鑽空子,勸一句,以後上線檢車別再找“黃牛”,有可能找了“黃牛”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