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中西太平洋制海權賽局(陳清泉)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日本首相菅義偉、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透過視訊出席四方安全對話(Quad),目標直指中國。(圖/美聯社)

拜登政府拉攏盟邦組成「民主國家科技同盟」,納入「四方安全對話」(Quad),目標是制約中國掌控敏感先進科技,成爲印太地緣政治威脅,卻是美國重現冷戰期間「圍堵」的地緣政治佈局

美國藉「四方安全對話」戰略轉向亞太,目標指向中國,圍堵中國將直接導入西太平洋海域的地緣政治賽局,主要參賽者爲美國、中國,標的是海權二戰後,美國依據史派克曼(Nicholas Sypkman)「邊緣地帶」(rim-land)理論,主張應聯合海洋民主國家,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圍堵大陸共產勢力外侵的戰線。於是,「島鏈」戰略於焉成形,二戰後,美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形塑自由與繁榮的邊緣地帶海洋同盟,構築二道阻止東亞大陸勢力進入東亞海域的防線。

北京漸次增強海洋霸權擴張的軍事量能,非但使得亞太安全情勢失衡,且已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理論上,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必然具有地方層次的思考,國家在對外政策上有其戰略假設,這些戰略假設就構成地緣政治密碼,美國也不例外。美國在地方層次上,制約周邊國家,維護美國領土安全;在區域層次上,制霸美洲,控制周邊海域,防堵美洲各國結盟或形成足以威脅美國的力量;在全球層次上,建構海洋霸權。一國的戰略規劃有其假想敵之設定,美國在亞太,甚至是印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假想敵正是崛起的中國。

中國自改造俄羅斯「瓦良格號」成爲「遼寧號航母」後,發展海權的戰略企圖不言可諭。2013年6月,浙江官媒錢江晚報》刊登〈中國擬在七年內奪第二島鏈制海權,變東海內海〉的文章,就能看出端倪。北京想恢復的不只是歷史地位,而是基於區域性地緣政治密碼:制霸西太平洋的戰略企圖;奪第二島鏈,必先突破第一島鏈,不僅是要將東海變爲內海,更意謂着臺灣海峽海化纔是中國的真正意圖。正是緣於中國全球層次上的地緣戰略,與美國的全球戰略扞格,中國必須先制霸西太平洋,突破二戰以來美國標定的第一島鏈圍堵,就不難理解美、中兩國在東亞海域的海權競逐。

事實上,華府圍堵中國的政策具有地緣政治的風險。其一,圍堵政策可能刺激北京加速國防現代化計劃,將軍備競賽導入亞太地區,增強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地緣政治發火點(flash point)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其二,基於國內政治、經濟的壓力和需求,印度、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諸國,在國家整體利益考量下,可能不會主動與美國同步圍堵中國,造成美國與印太盟國區域聯防關係的破口;其三,圍堵可能會激發北京更大的反彈力道,針對由美國主導的多邊國家組織的經濟、安全議題,祭出更強硬手段,反而損及華府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利益。

美國在印太地區與各國在政治經濟上的合縱連橫,完全是爲「圍堵中國」的地緣戰略佈局。中國正逐步強化向南海和太平洋投射軍力的能力,朝向海洋霸權擴張,非但使得印太安全情勢失衡,且已威脅到美國的西太平洋海洋戰略目標。美、中兩個強權國家在西太平洋進行的制海權賽局,將重新界定印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作者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