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 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疫情

寂寞, 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疫情。(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你,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心情

‧沒人陪在身邊時,會覺得孤單。

無法獲得別人認同時,就感到不安。

‧周遭都沒有人瞭解我,內心彷彿破了個洞般空虛

現代人除了爲憂鬱所苦之外,也有愈來愈多人爲「寂寞」煩惱着。想和別人在一起,但相處後卻覺得很累或感到空虛,而獨自一人時又很孤單寂寞。這種矛盾又難以與別人訴說的孤獨感,到底該如何排解呢?

精彩書摘

不想孤獨,卻又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

有愈來愈多人覺得人際關係是件很麻煩的事。

「跟別人講話很麻煩。」

「跟別人在一起要顧慮好多,感覺好累。」

可是,即使這樣抱怨,他們卻又無法獨處。

「跟別人相處很辛苦,但自己一個人又寂寞得不得了。」他們總是感慨地這麼說。

只要出了門,就會在意他人目光,行爲處事小心翼翼,使情緒變得相當負面;在職場上又與人對立、反目,或發生爭執。如果生活中都是操心這些事,隨時處於緊繃的狀態身心當然會很疲憊。

如果有家庭做爲避風港,那還足堪告慰,但很多人就算在家裡也無法獲得平靜。家人之間互相否定,或只會要求對方,讓彼此心中不平不滿,以至於無法產生溫暖心靈對話與互動。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就算內心真的很苦悶,也會漸漸覺得跟別人在一起很煩很累,倒不如一個人還自在些。

如果家庭不睦,與人失和的情況下,想用爭吵、怨懟等負面的互動方式來消除自身的寂寞,絕對是徒勞無功。那麼做就算能暫時逃避心中的寂寞,但經常上演如家常便飯般的紛爭,會讓跟人相處這件事變得更痛苦。

在對立和糾紛的狀態下,自然會感到疲憊。在這種情形下,比起與人相處時的恐懼與痛苦,一個人輕鬆過活反倒比較好。

雖說如此,但完全與人斷絕關係又會感覺很難受。

你有「外向孤獨症」嗎?

很多人會刻意表現自己「個性開朗」的那一面。不過,觀察那些說自己樂觀外向的人,會發現不少人怎麼看都只是在勉強他們自己這樣表現而已。

有人能隱約察覺到自己的假面,旁邊人也能感覺得到那種刻意;相反地,也有人習慣到渾然不知,心情總是high到頂點

這種沒發現自己是在故作開朗的人意外的多,其中也隱藏很大的問題—既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勉強,當然就無法察覺這種假裝會帶來多大負擔。這種人會一直撐到筋疲力竭之際,才崩潰地發現這個事實

「我已經沒辦法再繼續ㄍㄧㄥ下去了,我真的好累,什麼都不想做了。」直到那個時候,他們才終於發現自己是在硬撐,同時也會感受到突如其來的強烈寂寞。

相反地,也有人對於自己不在意別人、活得很自我中心而感到自豪。他們目中無人,只想表現自己,與人交談時只是自顧自的說話,根本不在乎對方是否聆聽。

即使自以爲是的說話方式造成別人困擾,他們也不會察覺。如果只是表面上的互動,交淺不言深,他們這種倨傲的態度或許還不成問題,但一旦彼此熟識深交,就可能與人形成對立、產生爭執,因而被孤立或排擠。直到那時,他們纔會真正嚐到寂寞的滋味

你是一直受他人左右,「以他人爲中心」的人嗎?

「以他人爲中心」,意指個人在做判斷、選擇和行動時,會以別人和外在做爲標準。因此會重視一般常識規範規則、規定、習慣、習俗等。比起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更想去迎合、適應外在的標準。

這種人比較不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把思考和知識擺在第一位。凡事都要評估利益得失,以及計算勝敗風險,是以他人爲中心下的產物。此外,像是與別人比較,競爭優劣強弱,也是從以他人爲中心的意識所產生。

我們既定的感受和想法,都會成爲一種限制。當我們的意識是對準別人或外在時,就會忽略自己對所見的人事物「有何感受」、「有何想法」,這是身體自然的反應,或許也就因此喪失了同理自己的能力。而這種以他人爲中心的意識與「寂寞」也有很大的關係。

(本文摘自《其實,我們都寂寞》/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石原加受子

心理諮商師。

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負責人。爲日本學校諮商學會會員、日本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學會會員、日本療愈紓壓協會(Japan Healing Relaxation Society)前任理事、獲日本厚生勞動省認證之「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運用整合「思考、情緒、五感、想像、呼吸、聲音」等觀點獨創全方位的心理學,經常針對人際關係、心理問題等舉辦講座團體會談與諮商等。從事團體諮詢近二十五年,併爲許多爲煩惱所苦的各年齡層者提供建議。免費贈閱的電子郵件雜誌《樂活!石原加受子的「自我中心心理學」》也深獲各界好評。

着有《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讓相處變簡單的32個心理練習》、《煩惱,是因爲不夠愛自己!》、《不彆扭的練習》、《放棄吧!那些讓你疼痛不已的堅持》等書。

《其實,我們都寂寞》/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