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期待絕美地下溶洞助貴州農民脫貧

新華社貴陽4月2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黃勇賢 羅羽 李平)“看到更多的貴州當地人不用再遠遠地跑到深圳、廣州去打工,而是依靠家鄉洞穴開發而得以就業,我覺得挺好。”著名洞穴探險家、法國洞穴聯盟駐中國聯絡官讓·波塔西這樣評價中國的溶洞旅遊開發。

讓·波塔西在過去長達31年的時間裡,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自1986年起,他就常來中國進行洞穴科考,幾乎每年都會在中國待上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正在舉行的中外聯合科考活動中,作爲雙河洞洞穴科考活動的首席專家,讓·波塔西表示,該地區部分洞穴資源能夠在保護和開發中取得平衡發展,併爲當地人提供就業機會,是他樂於看到的。

他說,貴州的洞穴構造複雜,猶如迷宮,幾乎每向前一步就是一個驚喜,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和開發價值。

雙河洞是中外洞穴專家30年聯合科考發現的“中國第一長洞”,也是“世界最長的白雲岩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在2016年開展的第18次聯合科考中,已探明其長度爲186.333公里(部分還在探測中),是中國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大的溶洞羣

他說,雙河洞結構複雜,水洞旱洞並存,深度超過550米,有34個洞口,200多個支洞,5條地下河。洞內還發現了疑似犀牛化石大熊貓化石,並在2016年首次發現罕見活體動物飛貓

此次科考活動吸引了中、法、日、意大利、瑞士比利時等8個國家的50餘名洞穴探險專家,他們將對雙河洞的地質條件以及洞穴系統發育情況等展開進一步的探測與研究

“中國南方正在成爲國外洞穴科考探險的一塊熱土。”貴州省喀斯特洞穴(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主任、雙河洞國際洞穴旅遊科考組組長李坡說。

他介紹,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洞穴衆多,其分佈如珍珠散落。除了環地中海越南北部以及美國南部到墨西哥區域外,中國南部喀斯特地貌發育也甚爲顯著,貴州則是中國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典型區域之一。

在貴州這塊土地上,每個縣都有洞穴分佈,它們呈現出大、長、多的特點,隱藏在深山密林裡,等待着人們去一一爲其揭開面紗

“世界上其他喀斯特地貌區域的洞穴都已經被探測得差不多了,只有中國南方地區還是一塊處女地。”李坡說。

現代洞穴科考興起於18世紀的歐洲,這些國家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和技術。中外舉行聯合科考,有利於中國洞穴的科學探測。

談到探測之後洞穴的保護與開發,李坡和讓·波塔西均表示,中國的做法是將具備條件的洞穴部分打造成爲景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貴州畢節織金洞景區以及安順龍宮景區都是典型的例子。

讓·波塔西說,雲南、貴州、廣西一帶喀斯特地貌深山區羣衆的生活水準和收入水準較低,通過景區開發式的保護能夠爲當地人帶來更多的就業和收入。

“看到很多當地人爲了生活遠離家庭,跑到廣東、深圳等地方打工。我更願意接受將洞穴打造成爲旅遊景區的開發模式,這種模式能夠爲當地人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讓·波塔西說。

讓·波塔西說,在這方面,雙河洞是一個典型案例,自2016年部分開發打造成爲景區後,已幫助當地160多名村民就業,景區沿線交通鄉村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溫泉鎮是貴州省級三類貧困鄉鎮,在雙河洞沒開發之前,這裡交通閉塞,老百姓刀耕火種,生產生活條件差,人們只能選擇出去打工。”雙河洞所在地的溫泉鎮鎮委書記楊棟說。

“雙河洞景區的保護和開發由政府主導,將自始至終堅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綏陽縣縣長航海表示。

(原標題:中外專家期待絕美地下溶洞助貴州農民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