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藝這樣續寫和你在一起

8月28日起,北京文聯成立70週年系列活動拉開帷幕,首都各門類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將以“和你在一起”爲主題,奉獻一場場文化盛宴

“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是過去70年裡北京文藝界的真實寫照。而在未來,北京文藝界將如何深耕細作,再攀高峰,大力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使命任務?這是首都文藝界以及所有相關領域的工作者面臨的最大課題。

日前,北京文聯相關負責人就北京文藝未來如何建設和發展回答了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

北青報:進一步搞好北京文藝工作將堅持哪些原則?

市文聯:一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文聯作爲黨聯繫服務文藝家的橋樑紐帶,要時刻聽黨話跟黨走。

二是必須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北京文藝要在服務黨和國家發展戰略上發聲出力,在服務首都發展大局上加油助推,以迴應時代,肩負責任,勇於擔當。

三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一切創作要謳歌人民,一切作品要爲着人民,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衡量文藝質量的根本標準,不斷調適定位,不斷探索出新,以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美好。

四是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在組織管理方式上,我們要在擴大覆蓋面的基礎上,改革服務引導方式,以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文藝創作領域,把講什麼故事、如何講故事、如何講好故事作爲重點,推動內容形式創新。在文藝作品傳播上,我們要把握當代媒體信息傳播的趨勢特點,加強科技支撐,使優秀文藝更好更快推送到百姓身邊,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質與量的關係上,我們既需要量的增加,也要有質的突破,以使文藝陣地高原廣闊、高峰林立。

此外,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正視問題不遮掩、不迴避。在修德上建規範,在修藝上定機制。堅持反“三俗”,在行業自律上下功夫。

北青報:展望未來,有哪些具體打算?

市文聯:綜合而言,要打好四張牌:一是文藝精品創作牌。我們要站在全局高度認真謀劃文藝精品創作。把文藝放在全國文化中心總體框架中謀劃推進,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標準,着眼重大題材、現實題材、北京題材,編制好文藝創作生產規劃。特別要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內涵,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寫北京、唱北京、畫北京、演北京,創作出具有時代印記和首善水準的精品力作。

同時,要完善文藝精品創作機制。抓好文藝創作扶持計劃、文學精品項目制,開展網絡視聽節目、雜技(魔術)新創作品、體制外青年曲藝人才創作等扶持項目,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參與國家及市文化精品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用好中國文聯創作扶持項目以及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整合形成“一盤棋”良好局面。繼續組織文聯優秀原創文藝節目展演,擴展影響,拓展到京津冀。

二是羣衆文藝活動牌。經過多年培育,北京文藝已經匯聚衆多羣衆性文藝品牌,包括舉辦了38年的北京合唱節,舉辦了70年“北京畫家畫北京”主題活動等等。這些品牌活動,接地氣、聚人氣、有朝氣,我們要長期堅持,爭取創新再創新,使之經久不衰,越辦越好。

三是文藝作品推廣牌。要把握“互聯網+文藝”和文藝資源數字化管理的趨勢和特徵,探索創新,用足用好互聯網工具,特別是新媒體推介,使文藝作品有更多傳播渠道,讓文藝人才有更大社會影響。

四是文藝人才培養牌。最主要的還有三點。其一,紓難解困,讓他們找到“家”的歸屬感。其二,助其成長,讓他們確立成就感。其三,融入時代,融入人民,讓他們在緊跟黨領導人民建設偉大國家的奮鬥征程,創作出不朽的優秀文藝作品,進而滋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舉辦好優秀中青年編劇導演研修班、北京青年文藝骨幹高級研修班。組織開展新人新作美術作品展、新人新作音樂會等活動,選拔新人新秀。要健全中青年德藝雙馨人才培養舉薦機制,加強對德高望重老藝術家的紀念座談、成就展示、走訪慰問等工作,還要團結引導新文藝羣體,爲他們的成長鋪路搭橋。

青年演員王雷李小萌夫妻搭檔,講述《和你在一起》

濮存昕馮遠征遲小秋樑丹妮同臺獻藝,朗誦《致敬未來》

張也、阿雲嘎演唱《和祖國在一起》

現場

幾代藝術家再現不褪色的芳華記憶

一臺展現北京藝術成就的北京市文聯成立70週年主題活動“和你在一起”,8月28日晚在國家大劇院以經典回眸的形式,點亮京城的璀璨夜空。

歌劇《小二黑結婚》、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話劇《駱駝祥子》、王蒙和呂思清攜手的小提琴配樂朗誦《青春之歌》,再現着永不褪色的芳華記憶。京劇譚派第七代傳人譚正巖以一曲《定軍山》,講述着師承也是家傳,以及家和根的意義。影視藝術家張光北則以《柳寶的故事》《小花》《芙蓉鎮》《甲方乙方》《建國大業》等經典影片的故事,講述着北京的光影記憶。《芝麻胡同》《情滿四合院》以及《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劇中的京韻主旋律,也被唱響。

而劉恆、劉家成等這些作品的創作者也在現場就座,接受觀衆的致敬。北京曲協主席李偉健用貫口講述了葡萄常、麪人郎、絹花、聚元號弓箭、毛猴以及燕京八絕等北京的非遺技藝。

王雷、李小萌夫婦以書信的形式傳播着來自當代青年人的正能量。濮存昕、馮遠征、遲小秋、樑丹妮、丁洋、張定涵、林林、周濤、郭志堅、唐家三少同臺獻藝,朗誦了《致敬未來》。鋼琴家郎朗,以及張也、阿雲嘎以影像和現場穿插的形式演繹了《和祖國在一起》。70年來北京各領域的頂尖藝術家以影像出現在大屏幕中,用作品和造詣講述着規則也是挑戰、神奇也是平凡的藝術辯證法則。

活動

市文聯還將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包括出版《文聯故事》《北京市文聯從藝70年文藝家專輯》《北京文藝70年論文集》三本書籍,拍攝《號角》等兩部紀錄片,舉辦《到人民中去——經典、優秀作品音樂會》《小康生活聽曲藝品京味——慶祝北京文聯成立70週年曲藝專場展演》和純文學期刊《北京文學》70年創刊活動等,而下面的兩項更是不容錯過的精彩。

高峰論壇 聚焦“與時代同行”

時間:8月29日

地點:北京坊

內容:“與人民同心 與時代同行”——“北京市文聯成立70週年高峰論壇”將圍繞北京文藝70年的發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論研討,並進行觀點交鋒學術碰撞。

此次論壇既是對北京文藝70年的全面回顧,也是在新起點上對北京文藝未來發展的一次展望。高峰論壇將呈現三大亮點。

一是論壇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會聚各門類文藝評論大家。70年間,首都文藝工作者立足北京、持續深耕,無論是文學、戲劇,還是美術、音樂、曲藝、電影等藝術門類,都涌現出一大批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精品佳作,繪就了北京文藝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論壇將邀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孟繁華、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孫鬱、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宋寶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葉培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等各門類的文藝大家,圍繞北京文藝70年的發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論研討,並進行跨門類、跨學科的互動交流。

二是論壇具有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突顯文藝評論引領文藝發展的導向作用。各領域資深文藝家、評論家將圍繞北京文藝70年發展暢所欲言,進行觀點交鋒和學術碰撞。其中,既有從文藝史角度對北京70年文學創作、新中國美術與北京美術70年發展的梳理,也有對當代書法北京維度、新時代北京文藝創作的精神品格與責任擔當以及北京影視創作中“人民性”的再思考等等。相信評論家的獨到見解會給大家帶來一場極具理論深度的思想盛宴,充分彰顯文藝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

三是論壇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立足70年北京文藝進行前瞻性思考。論壇緊貼北京文藝70年的發展歷史,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文藝發展規律、藝術創作規律等高度出發,思考各門類文藝創作面臨的新挑戰,對當下文藝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的展望,提出“北京文學的新變與新聲”“北京:21世紀文學之都”“中國現代藝術研究新動向”等論題,爲新時代北京文藝的繁榮發展貢獻理論力量,爲文聯組織進一步發揮行業引領作用開闊思路。

成就展 珍貴史料第一次露面

時間:9月1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內容:以“和你在一起”爲主題的“北京市文聯成立70週年成就展”系統梳理了北京文藝70年發展歷程,重點呈現了北京文藝7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觀衆可提前通過首博官網或電話預約、現場領票進入展館。全部展覽約有6萬字、1500張照片、30個視頻資料、150餘件實物

此次展覽分爲五部分,第一部分,序廳;第二部分,創立與探索——在新中國首都建設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衆的文藝;第三部分,改革與繁榮——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第四部分,向高峰邁進——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繼續奮鬥;第五部分,尾廳。

除了真實性外,此次展覽具有如下特點:

從時間維度上看,第一個特點是全面。全面展現北京市文藝從小到大的演化歷程,涵蓋了文學、戲曲、美術、音樂、舞蹈、電影、電視、書法、攝影、曲藝、雜技、民間藝術和文藝評論等13家藝術門類。展覽展出包括歷史照片、影視資料、部分實物、重要文件請示批覆原件。這些資料極其珍貴,具有史料價值、學術價值、研究價值。

從具體內容上看,第二個特點是珍貴。涉及一大批史實資料,許多史料第一次與世人見面。如,有1950年5月28日至30日北京市第一次文代會,有周總理親臨會場的珍貴照片,老舍齊白石、丁玲、沈雁冰的簽到照,有文代會文集。展示了黨把草根藝人們團結起來,讓他們找到“家”的畫面。再如,《說說唱唱》《新曲藝叢書》《北京歌聲》雜誌和相聲、戲曲改革資料。老舍到龍鬚溝撰寫的手稿;周總理觀看《龍鬚溝》後與導演、演員的合影。又如,1950年,中華雜技團出國訪問,開展雜技家外交,陳毅元帥稱雜技是“人民外交的先行官”的照片。有侯寶林、郭啓儒等到抗美援朝前線慰問照片。

從展覽品質上看,第三個特點是亮眼。例如,齊白石91歲時爲中國文學家老舍創作的水墨畫《蛙聲十里出山泉》,爲齊白石代表作之一,名揚海內外。(文/記者 郭佳 統籌/滿羿 攝影/記者 王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