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上的一條思想平行線

董彥良

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臺灣長期的「反共教育」深入民心,甚有「恐共」的心態,目前臺灣民衆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與對臺政策的走向則多有憂心。

2011年年初《讀者文摘》發表臺灣學生出國留學的國家人數統計中,到中國大陸唸書人數爲第三,預期2012年將會超越英國,僅次於美國。臺灣學生開始大舉西進中國唸書,在中國大陸卻面臨不同於留學其他國家的挑戰與問題,而最爲嚴重的問題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臺灣民衆在身分認同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在下降;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則不停升高,不停地再創歷史新高。

臺灣許多民衆的政治認同與中國大陸漸行漸遠其來有自,方方面面的問題是多重的複雜概念,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小學教育」讓兩岸問題上構建出一條平行線

兩岸「中小學教育」的不同讓兩岸民衆有着不同的思考模式,也讓兩岸人民基本上也存在幾點不一致的看法:

第一,從歷史視角層面來看:

中國大陸普遍認爲自1895年的甲午戰爭以來,臺灣人民受到日本國民黨高壓統治,臺灣人民有着強烈的出頭天的悲壯願望。但隨着國民黨政權本土化的進展,臺灣人民的歷史悲情和出頭天願望有所淡化,不過一旦面臨選戰的關鍵時刻潛藏在臺灣民衆意識中的悲情和出頭天願望會再次發酵轉爲選票

但這種看法基本上已經是「過去式」了,現今的臺灣人民已經走出了這種歷史悲情情結,並且目前在臺灣內部如果有那個黨真要用這種方法來獲取選票,不僅無法開拓中間選民票源,自家的票源甚至可能會「萎縮」;最重要的是這種看法反而會觸怒多數的臺灣人。因爲多數的臺灣本省人會認爲是「中國大陸在1895年打敗仗而隨便割讓臺灣給日本」以及「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戰敗退至臺灣導致後來國民黨在臺灣的各種政治特權及對臺灣人的政治壓迫」。而這些看法也造成中國大陸對「臺獨言論戒心

第二,從文化教育視角層面來看:

中國大陸自1949年以來即與臺灣長期分離,不論是在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令以後,甚至到現在,大約有60年是處於完全敵對的對峙,兩岸的各項交流至今也仍處於一定的「隔閡」與「不信任」。兩岸人民不論是中國大陸人民或臺灣人民在1949年之後的「兩岸分治」下,各自在其所「統治的土地上」對其所統治的人民進行的國家機器最重要的認同養成教育階段「中小學教育」中「政治化學習」,因「意識型態」的不同進而形成一條永遠無法交集的「思想平行線」。此點這纔是筆者認爲是真正的「兩岸關係的最大問題與障礙」。

因此,中國大陸人民對臺灣的認知上幾乎是停留在「1949年以前在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臺灣有個日月潭阿里山」、「臺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深受日本人的影響並應有很多人會說日語」、「臺灣是亞洲四小龍」等般的刻板印象;不然就是臺商如何在大陸「包二奶」,「臺灣的本省人都是臺獨」等的不佳看法;甚至現今中國大陸的大學本科生以上的學生還存在着把臺灣看成是「國統區」的怪像,再加上長期對臺灣有着「隔着臺海看臺灣」的距離及複雜感等各種情結並進而產生奇特的「臺灣情結」。

此類看法均是長期的錯誤看法再加上無法長期在臺灣生活居住,導致許多「沒去過臺灣」、「去過臺灣但沒有深層瞭解」、或「只能接觸某一方面人士」的各類大陸人士,以致無法精準的判斷臺灣民意走向。當然,反過來說,臺灣對大陸也是一樣存在着「錯誤知覺」的看法,如果在臺灣街頭問問有誰知道「劉胡蘭」、「董存瑞」、「八女投江」、「12月26日是毛澤東生日」等等,那大概就是到臺灣旅遊的大陸人了,所以這些不同只會讓雙方的「隔閡」與「不信任」繼續存在着而難以化解。

不論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先生曾說過的「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還是現在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有多努力的致力於兩岸和平,也還是讓臺灣人民對其產生不信任感及對臺灣的未來產生不確定感,歸於本文主因就是兩岸的「中小學教育」養成兩岸關係上的一條思想平行線。

兩岸關係上的一條思想平行線纔是中國大陸真要解決臺灣問題就要更關注的問題,因爲真正的臺灣人民的想法就在此處,否則無法確實掌握臺灣人民民心那兩岸關係只有裹足不前。

作者董彥良,復旦大學博士臺北市教職版權爲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