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阿嬤的綠豆蒜

熱呼呼的綠豆蒜,有股焦糖甜香,煮得鬆化軟綿的綠豆仁豆香濃郁,和夏天的綠豆荸薺湯的感覺很不一樣。

雞卷沒有雞,綠豆蒜沒有蒜」,這兩句口訣可以用來測試食客臺灣小吃認識深淺。

雞卷裡放的不是雞肉而是豬肉,那麼爲什麼叫雞卷,是閩南語加減卷的同音,指的是把桌上剩料加減(多多少少)包捲起來,早年雞很貴,是不會變剩菜的,但豬肉較平常,比較容易剩下來當雞(加減)卷的內餡

綠豆蒜又爲什麼沒有蒜卻取了個蒜名呢?是因爲綠豆去皮後變成綠豆仁,煮起來一小粒一小粒的看起來像切碎的大蒜,因此當某人說這綠豆仁湯好像大蒜湯時,綠豆蒜之名就流傳下來了。

我最早吃到綠豆蒜,是童年時在新北投南國飯店酒席菜上,北投在一九六、七○年代曾是臺北臺菜大本營,每當我阿公阿嬤過生日,住北投的我家總是會在當地有名的飯店擺上一桌酒席慶祝,由於阿公阿嬤生日剛好一人是夏天一人是冬天,我就發現阿公生日宴最後的甜湯是涼的綠豆荸薺湯,但生日在冬天的阿嬤的甜湯卻變成了熱的綠豆仁湯,阿嬤告訴我那是綠豆蒜,我第一次聽到甜湯取這名字,就覺得好古怪,綠豆加蒜,多可怕啊!我不要吃,我立即衝口說「我纔不要吃綠豆加大蒜?!」阿嬤笑着說「沒有大蒜啦!只是綠豆仁看起來像蒜花」。

當天我還是喝了熱呼呼的綠豆蒜,有股焦糖的甜香,煮得鬆化軟綿的綠豆仁豆香濃郁,和夏天的綠豆荸薺湯的感覺很不一樣。

當時年紀小,並不明白爲什麼夏天吃的是有皮的涼綠豆湯,冬天卻改吃無皮的熱綠豆蒜,稍長後阿嬤才告訴我,綠豆是最清熱的,而綠豆的寒性就在那一層綠皮上,夏天帶皮煮綠豆湯冰鎮了吃,任何的暑熱一碗下去就消散了,因此古早人食用綠豆湯只從立夏賣到立冬,的確,一直到前年,臺北永康街上都還有一家我懷念的小店,賣的冰綠豆湯好極了,卻仍然堅持半年賣冰綠豆湯,半年賣熱紅豆湯的老傳統,只可惜這家小店因不堪房東漲租而搬走了。至於酒席爲什麼在冬天上熱的綠豆蒜?就是怕客人冬天喝有皮的綠豆湯會太涼,有的人(尤其是老人身體太寒會受不了,纔想到只要把綠豆的寒性去掉,用綠豆仁做甜湯就沒事了,這也就是綠豆蒜的起源

綠豆蒜一定要喝熱的才道地,本來只在冬天賣,但現在的人都亂了時節,夏天吃火鍋,冬天喝涼茶,如今綠豆湯綠豆蒜都一年四季在賣,但我實在比較懷念那種萬事萬物有天地節氣時令定序,夏天是涼綠豆湯,冬天是熱綠豆蒜,多好!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臺灣民間有一說,過了端午就要收衣收被,也是綠豆大有用處季節家裡煮一鍋綠豆湯冰鎮了喝,身體頓成清涼,就不必煩惱吃到了街上賣有塑化劑的冰飲了,綠豆湯加荸薺或加百合薏仁等等是更細緻的吃法,讓人都有種變秀氣的感覺,至於夏天傍晚來一碗綠豆粥配涼拌黃瓜粉皮,則有百姓人家清閒粗放的小日子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