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神功護體臺北湯麪

臺北湯麪大抵以牛肉湯麪和切仔面爲最多。(圖/魚夫提供)

臺北的湯麪大抵以牛肉湯麪和切仔面爲最多。

臺北的牛肉麪當然多到不計其數,曾經入選米其林必比登美食推薦者頗多,諸如:清真中國牛肉麪食館建宏牛肉麪、老山東牛肉家常麪店廖家牛肉麪、林東芳牛肉麪、劉山東牛肉麪、牛店燉牛肉麪、天下三絕等等,但對臺北的老饕來說,這些還不足夠,「2020臺北市牛肉麪饕味國際大比拚」於10月出爐,光是入圍者就有74家,評比以湯頭分爲清燉、紅燒番茄三組,與賽者個個大有來頭,甚至吸引東洋武士日本拉麪店「Hiro's らぁ面Kitchen」來一較高下。

臺灣的牛肉麪在臺北大抵有兩大系統,一是清真回民的清燉牛肉,早期聚集在延平南路,至少有五、六家,至今猶存「清真黃牛肉麪館」和「清真黃牛肉麪餃子館」,這種供應穆斯林朋友享用的湯麪,必須經Halal 清真認證,才能讓穆斯林教徒安心品嚐。

在臺北常見者其次爲切仔面,臺北獲必比登推薦的店家有「阿國切仔面」和「賣面炎金泉小吃店」。先聲明我可不是迷信必比登,而是這兩家我確實也是老主顧,被推薦了,當然也想寫出來分享衆親友

所謂切仔面其實應作「摵仔面」,「摵」字華語注音是ㄕㄜˋ,臺語念成tshik,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的解釋是「上下用力搖晃」的意思。要煮碗摵仔面,那就得將麪條放入笊籬裡去,再放進高湯裡上下抖動,而笊籬臺語則稱「面摵仔」,面摵仔煮出來的叫摵仔面(tshik-á-mī),然而,沒有那個上下用力搖晃的「摵」,口感是煮不出來的。

摵仔面很陽春,通常得靠衆星來拱月,星者「物配」(mih-phuè)也,最起碼以豬心豬肝、紅糟肉香腸粉腸等來搭配,不若什錦麪,本身就是強棒

所謂什錦麪,臺語不能直翻,要說「雜菜面」(tsàp-tshài-mī),在南部呼之八寶面。八寶不限於八種食材而已,而是一種綜合的意思。料多的八寶面有滷、炒和湯,亦可選擇意麪油麪,若是滷則須「牽羮」;面多數用油麪,再佐以魷魚魚板、豬肝、肉絲肉片豬血、雞胗、高麗菜等,煮出碗熱呼呼、香氣四溢的雜菜面來,當然,如是自家人享用,愛放多少就放多少,如我媽做的雜菜面內容就斗量筲計、不惜成本。

日本有一種「強棒面」(ちゃんぽん,Chanpon)和雜菜面很像。據說這是清國時期,在日本長崎有家「四海樓」,由創辦者福州人平順所發展出來的。

「阿國切仔面」面香十足,搭配高湯、滷蛋豆芽菜,吃來相當有飽足感。(圖/魚夫提供)

因爲用料豐富,什錦麪乃可自成格局,成爲喜愛湯麪的人擁護的對象。臺北的「My 味」和「麗珠什錦麪」主打什錦麪而聲名大噪,後者後來可能是易手了,改成「名廚什錦麪」,味道有無「走精」,還沒有時間去品嚐乃不得而知。

2020 年必比登推薦了一家「昶鴻麪點」湯麪,這也是我的最愛。喜歡追星的朋友,這家有道「蕭敬騰特餐」,所謂特餐,即是一碗招牌面和一盤豬尾巴,招牌面是先煮好摵仔面,再放上好幾片菊花肉,兩個半顆的溏心蛋(店家說是黃金蛋),最後舀來高湯淋上即成;至於豬尾巴切盤,食來亦屬彈牙。

名人大都住在臺北,有必比登推薦又有名人加持,臺北湯麪神功護體,天下無敵!

本文作者:魚夫

《臺北畫刊12月號635期》